MY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说唐演义全传

说唐演义全传

十卷六十八回。不题撰人,署“鸳湖渔叟校订”,前有如莲居士序;亦有刊本题“姑苏如莲居士编次”。鸳湖渔叟当为嘉兴人,如莲居士当为苏州人,而作者究为何人,尚存疑。该书成书于清乾隆年间,比褚人获《隋唐演义》稍晚,长篇历史演义小说,叙隋文帝杨坚立国至唐太宗统一天下一段故事。简称《说唐》,又名《说唐前传》。明清两代演述隋唐乱世英雄故事的讲史小说已有多种,如罗贯中的《隋唐两朝志传》,熊大木的《唐书志传通俗演义》,褚人获的《隋唐演义》等。而该书与其他写隋唐故事的最大区别,是突破正史局限,集中描写瓦岗寨诸将为中心的“十八路反王”、“六十四路烟尘”等一群乱世英雄,以武功排出十八条好汉,极富于英雄传奇色彩。对于作为历史背景的隋朝荒淫失政、各路英雄举兵反隋的历史必然性,该书也予以了必要揭示;同时立足于封建正统观念对唐王朝的立国也予以了宿命论的美化。但主要侧重于对秦琼、程咬金、尉迟恭、罗成、单雄信、王伯当、李元霸等英雄故事的描写。在写这些人的故事时,采用了大量以前同一题材讲史小说中所没有的民间传说,使情节曲折复杂、神奇多变,人物身上也附着了过多的理想化传奇色彩。该书结构比较松散,情节也有摹仿其他通俗小说之处,总体看它在文学史上不居太重要地位。但在民间流传甚广。至今日,世间传诵的秦琼、程咬金、罗成等人故事,多来自于该书。秦琼等英雄的武艺、兵器,在该书的基础上渐成定型,一直为民间说书人反复演编,并改编成多种戏曲,活跃在舞台上。这些影响,是该书最主要价值所在。有清乾隆癸卯(1783)刊本,嘉庆辛酉(1801)会文堂重刊本,圣德堂刊本,善成堂刊本(八卷,题《说唐前传》)。1961年,中华书局出版陈汝衡修订整理的六十六回本,题《说唐》。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重版修改本。

猜你喜欢

  • 补晋书艺文志

    六卷。清文廷式(18561904)撰。文廷式,字道希,号芸阁,又号纯常子。江西萍乡人。清末维新派人物。光绪进士。授编修。因扶助光绪帝亲政,支持康有为发起强学会,为慈禧嫉恨革职。光绪二十六年(1900)

  • 杂诫

    一卷。明方孝孺(1357-1402)撰。孝孺字希直,一字希古,号正学,宁海(今浙江省宁海县)人,宋濂弟子,以文章、理学著名。建文中,官至翰林侍讲学士,改文学博士。燕王篡位后,以不肯起草登极诏书被杀,凡

  • 孟子要略

    五卷。宋朱熹(1130-1200)撰。熹字元晦,号晦庵、紫阳,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一生以著述讲学为主,主要著作有《四书章句集注》、《伊洛渊源录》、《名臣言行录》、《资治通鉴

  • 两广奏草

    十六卷。叶盛撰。叶盛(见《叶文庄公奏疏》)。《两广奏草》原与其他奏议合为一编,后来单独刻印。此奏草是叶盛于天顺二年(1458)巡抚两广时所上疏稿。书前卷首有嘉靖辛亥(1551)张寰的序,称叶盛著作颇多

  • 秋笳集

    八卷。清吴兆骞(1631-1684)撰。吴兆骞,字汉槎,吴江(今江苏苏州)人。少有隽才,与彭师度、陈维崧有“江左三凤凰”之称。顺治十四年(1657)举乡试。遭科场案而流放宁古塔,在塞外生活长达二十三年

  • 道德经编注附解

    见《道德经编注》。

  • 左腴

    三卷。清潘希淦撰。希淦字怀芗,会稽(今浙江绍兴)人。著有《天文萃要》、《疆域总略》、《六书辨伪》、《前明越献》及此书行于世。此书编首有道光戊申(1848)杜煦序,编末有道光戊申其子尚楫跋,知成于乾隆四

  • 圣经学规纂

    二卷。清代李塨(1657-1733)撰。全书摘录四书五经中的“为学”之道,以申明作者关于“古圣学规,固不可不亟明于世矣”的观点。其中第一卷摘录了《论语》中关于学规的内容三十九条、《中庸》中关于学规的内

  • 小腆纪传

    六十五卷。补遗 五卷。清徐鼒撰。徐鼒(?-1862),字彝舟,号亦才,江苏六合人。道光二十五年(1845)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御史、福宁知府等。徐鼒有经世致用之材,在太平天国兴起时,曾兴办团练,镇

  • 多识集

    十二卷。清魏裔介(1616-1686)编。魏裔介字石生,号贞庵、昆林,直隶柏乡(今属河北省)人。顺治进士,从顺治四年至十一年,他已由工科给事中逐级升至兵科都给事中,顺治对他任其职的突出表现非常赏识,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