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诗经疏义会通

诗经疏义会通

二十卷。元朱公迁(生卒年不详)撰。朱公迁,字克升,乐平(今属江西)人。至正年间,曾任婺州、处州教授,晚年病归故里。曾题其室为“高明之所”,学者称为明所先生。著述除《诗经疏义会通》外,还有《四书通旨》、《四书约说》、《余力稿》等。《诗经疏义会通》亦称《诗经疏义》。该书为阐释朱熹《诗集传》而作,注之有疏,故名《诗经疏义会通》。其体例为一诗一释,先列朱熹之说,再用小字进行疏证,引用他说,用“辑录”以示区别。注音夹于句中。该书的特色是:一,对《诗集传》的名物、典故的阐释尤其详尽,弥补了《诗集传》的不足。对朱熹的释意也进行力所能及的诠解,这对把握朱熹的写作用心,对体认朱熹之学有一定的价值。二,对《诗经》的章意和脉络作简明扼要的揭示,有利于《诗经》的学习与研究。三,书中附有“图说”,对《诗经》的名物进行图解,让读者对古代的许多器物、天文、地理等有感性的认识、清代《钦定诗经传说汇纂》等书附有许多图谱,正是从这里借鉴而来的。朱公迁治学谨严,订正了《诗集传》中的一些错误。《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为:“其学墨守朱子,不逾尺寸,而亦间有所辩证。”所作考证“虽于宏旨无关,亦足见其用心不苟也,”是符合该书的实际的。不足之处在于总体上承袭朱熹之说,对爱情诗多认为是淫奔之诗,对妇女也多采取轻视态度,对历史事件和诗作年代的考订也有主观臆断之处。版本有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据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诗经疏义》二十卷(附《纲领》、《诗图》一卷),明王逢辑、何英增释刘氏安正书堂刻本。

猜你喜欢

  • 易经通论

    ① 十二卷。明曹学佺(1574-1646)撰。学佺字能始,号石仓,又号泽雁。侯官(今福建闽侯)人。万历二十三年(1595)进士,官至四川按察使,因著《野史纪略》罢官。后为南明朱聿键礼部尚书,聿键败,学

  • 浙东纪略

    一卷。明末清初人徐芳烈撰。徐芳烈,字涵之,浙江萧山人,选贡出身,鲁王时曾官中书舍人,生卒年月及事迹未详。《浙东纪略》记乙酉年(1645年)清兵破金陵,弘光出走,浙东抗清一年间情事。是时清尚未能统一江南

  • 雪鸿堂文集

    ① 二卷。清李钟峨(约1716年前后在世)撰。李钟峨,字雪原,号芝麓,通江(今四川通江县)人,康熙四十五年(1706)进士,授翰林院检讨,官至太常寺少卿。本集是其督学福建时所编,计有赋颂一卷,诗一卷,

  • 周松霭先生遗书

    九种,三十五卷。清周春(详见《中文孝经》)撰。此书为周春著作另刻本,较《松霭初刻》六种多收三种,有《十三经音略》十二卷附录二卷、《小学余论》二卷、《杜诗双声叠韵谱括略》八卷,均为音韵等著作。其余六种,

  • 絮苦斋杂考

    一卷。清戴熙撰。熙字鹿床,号醇士,浙江钱塘人,道光十二年二甲进士。咸丰十年,太平军陷杭州,投池死。此书所考,大抵经义字学,间及金石文。说《诗·大东》,依《诗序》意,为谭大夫供亿周人过境之词。只是旧注於

  • 经考

    五卷。清戴震(详见《毛郑诗考正》)撰。戴震长于思考,善疑好问,对群经及注疏,都曾普遍地认真探讨,学问精博,立论精辟,影响深远。但本书为考证之书,大多钞撮旧说,按而不断,只有《尔雅》指摘各条,出语精卓,

  • 濒湖脉学

    一卷。明李时珍(详见《本草纲目》)撰。李时珍对脉学颇有研究,根据各家论脉之精华,著为此书,以正脉诀之失。此书成于嘉靖四十三年(1564)。书中前半部分以歌诀形式论述浮、沉、迟、数、滑、涩、虚、实、长、

  • 医宗己任编

    见《己任编》。

  • 陟岵

    陟彼岵兮,瞻望父兮。父曰嗟:予子行役,夙夜无已。上慎旃哉,犹来无止!陟彼屺兮,瞻望母兮。母曰嗟:予季行役,夙夜无寐。上慎旃哉,犹来无弃!陟彼冈兮,瞻望兄兮。兄曰嗟:予弟行役,夙夜必偕。上慎旃哉,犹来无

  • 正思斋杂记

    二卷。明刘教(生卒年不详)撰。刘教,字因吾,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据书中称孝宗为今上,知刘教为弘治中人,其事迹不详。此书二卷,杂论古今轶事,颇为尊崇道学。其开卷引陈亮之说,以岁建干支推宋,元、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