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襄阳县志

襄阳县志

①明李思启纂修。李思启,顺天大兴(今北京大兴县)人,进士,官襄阳知县。县故无志,诸事皆附丽郡志。明天顺中县人张炜始创县志,其后县人冯舜臣继事纂述。县中文献始稍称备,其书今皆不传,此后继起无人。县为郡首邑,郡既有志,县事即附载及,无须再修,故久无续者。明万历中,李思启莅任,悯文献散失,以修事为己任,成志。《襄阳县志》万历四十五年(1617)刻本。志分区域、山川、田赋、建置、风俗、封荫、藩贤、官师、名宦、选举、征献、征文、大事、杂事十四类。此志上遵府志旧例,杂采县中故事,以史籍为法,卓然自成一家言。郡人郑吏部继之,为之作序,盛加称道,称其辞简事赅,义正例严。惜此志流传不广,同治末再修《襄阳县志》,光绪复辑府志,未见此书也不载其名。现仅存残二册,得以稍窥其一二。② 七卷,首一卷,清杨宗时、吴耀斗修,崔淦、李士彬纂。杨宗时,字春生,江苏阳湖人,官襄阳县知县。吴耀斗,字朗心,江西瑞昌人,进士,官襄阳县知县。崔淦,字春瀑,本县人,道光十八年(1838)拔贡,候选教谕。李士彬,字百之,湖州荆州人,同治四年(1865)进士,官刑部主事。县志自万历四十五年(1617)李思启修后,至同治初年,又已二百五十余年,志乘不修,其间虽有县人贾润一度试纂,未能成书。同治四年(1865)杨宗时莅任,延崔淦主纂事,崔淦故县中硕儒,欣然受命,纂述未竣,杨宗时去职,崔淦也归道山,仅成志稿若干卷。吴耀斗继任,以前贤功绩,不宜听之淹没,延李士彬继纂事。李士彬就崔淦旧稿,略事整理,成襄阳县志。《襄阳县志》同治十三年(1874)刻本。全书七卷,分为:首一卷。卷一地理志,卷二建置志,卷三食货志,卷四武备志,卷五职官志,卷六人物志,卷七杂类志。此志考献征文,拾遗补阙,凡关政治风化及堪资校核之条,不厌求详。对前志讹误,重复繁琐处,悉心芟订,采辑详审可见一斑。此书序称,此志其体正,其事实,其旁搜远绍,以供学人泛览,备举而少有所遗,裒然成编,有佐史倚相之风,足见此志在当时的价值。

猜你喜欢

  • 孟子时事略

    一卷。清任兆麟撰。兆麟字文田,江苏震泽人。是书言孟于生于周烈王四年(前372)四月二日,卒于赧王四十六年(前269),乃本于《孟氏谱》,与明郝敬《孟子遗事》:“孟子生于安王初年,卒于赧王元年(前314

  • 九旗古义述

    二卷。清孙诒让(1848-1908)撰。诒让字仲容,号籀庼,浙江瑞安人,著名的经子训诂学家、文字学家。同治六年(1867)举人,曾官刑部主事,旋病归,穷经著书近四十年。著述甚丰,主要有《墨子间诂》、《

  • 识仁编

    二卷。明罗汝芳(详见《孝经宗旨》条)撰。此书是其门人杨起元所编。书名“识仁”取自程子“为学须先识仁”之语。此书皆提倡禅宗,随意为幻杳之论。

  • 李北海集

    六卷。《附录》一卷。唐李邕(678-747)撰。李邕,字泰和,也称李北海,广陵(今江苏扬州)人。书法家、文学家。官至北海太守,卒后,代宗时,追赠秘书监。李邕工诗善文,素有盛名,尤长于碑颂,当时官绅及寺

  • 尚书古文注

    一卷。汉郑玄注,清黄奭辑本。郑注《尚书》,在清李调元补正南宋王应麟辑本之后,清人又有孔广林、袁钧二人的辑本。而黄奭的辑本,比孔广林的辑本详细,又与袁钧的辑本大致相合。虽然袁本成书略早于黄氏辑本,但它于

  • 时令类

    史部分类名目。记述诸如四时节序、农事、风俗等方面的史书。

  • 南川县志

    ①十二卷首一卷,清黄际飞等修,周厚光纂。黄际飞,曾任南川县知县。周厚光,邑人。南川县志创于县令张晅,备体于县令蒋作梅,续于县令魏崧,兹编则为续魏志而作,《南川县志》光绪二年(1876)刻本。此志列目纷

  • 郭侍郎奏疏

    十二卷。清郭嵩焘(1818~1891)著。郭嵩焘,字伯琛,号筠仙,湖南湘阴人。道光进士。曾任广东巡抚,总理衙门大臣,并首任驻英公使,后兼驻法公使。著有《养知书屋遗集》、《使西纪程》、《郭嵩焘日记》。郭

  • 爱日斋丛钞

    五卷。南宋叶某撰。此书散佚,失作者之名,唯陶宗仪《说郛》题为宋叶某所撰。书中“论先儒从祀”一条,有宋度宗咸淳年号,知此书为南宋末年人所作。全书以辨析名物、稽考典故为主,凡前人笔记小说及杂史著作,如赵德

  • 六十家小说

    见《清平山堂话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