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纪录汇编

纪录汇编

二百一十六卷。明沈节甫(生卒年不详)撰。沈节甫,字以安,号锦宇,乌程(今浙江吴兴)人。嘉靖四十七年(1619)进士,历祠祭郎中,万历间累官工部左侍郎。疏请省浮费,核虚昌,止兴作,减江浙织造,停江西瓷器,不报。中官传奉,节甫持不可。又曾献治河之策,语凿凿可用。致仕卒。天启初追谥端靖。喜藏书,著有《玩易楼藏书目》、《忍书续编》、《纪录汇编》等。此书刊于万历四十五年(1617),所收之书均为明朝开国至嘉靖以前的君臣杂记、诗评、志怪、时事之作,共计123种。《四库全书总目》记为119种,盖所用浙江鲍士恭家藏本为残缺本所至。卷首有阳羡陈于廷序。序云:“顷余按部之暇,得睹沈司空所裒辑《纪录汇编》若干种,虽稗官野史之流,然要皆识大识小之事,因亟登梓,以广同好。”序以下分类编次,以同一史实集中在一起。卷一至卷九,为明太祖至世宗之御制诗文,如明太祖之《御制皇陵碑》一卷,明宣宗之《宣宗皇帝御制诗》一卷等。卷十至卷十五,记君臣问对及恩遇诸事,如明世宗之《敕议或问》、刘基之《国初礼贤录》一卷等。卷十六至卷二十三,专记英宗被瓦剌所俘与景帝监国之事,如《正统临戎录》一卷等。卷二十四至卷二十五,则记世宗南巡往还之纪。卷二十六至卷三十四,则为太祖、成祖平定诸方之录,如宋濂之《平汉录》一卷等。卷三十五至五十六,则中叶以后绥定四夷之绩。卷五十七至卷六十六,为巡视诸藩国者之见闻,如费信之《星槎胜览》一卷、黄福之《奉使安南水程日记》一卷等。卷六十七至卷九十六,为明代诸帝政治之纪载,如《皇朝本纪》一卷等。卷九十七至卷一百二十三,则为名臣贤士科第人物之传记。至卷一百二十四以下,或时贤之笔记,或朝野之遗闻,或游赏之日记,或摘抄、或漫录,或志怪录,或垂格言。卷帙甚富,足以广见闻而怡心目也。但也因卷帙浩繁,体例略显冗杂不一。如对所收之书,有全载者,有摘抄者,甚或有一书而全录其半、摘抄其半者。去取存留未能划一。有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阳羡陈于廷刊本,共72册,现收存于美国国会图书馆。还有《影印元明善本丛书十种》本。另外燕京大学图书馆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排印《纪录汇编选刊》,共收辑九种书,即明太祖《御制皇陵碑》一卷,《御制西征记》一卷,《御制平西蜀文》一卷,《御制孝慈录》一卷,《御制纪梦》一卷,明宣宗《御制广寒殿记》一卷,明世宗《敕议或问》一卷以及佚名者之《皇朝本纪》一卷,《正统临戎录》一卷。

猜你喜欢

  • 炳烛偶钞

    一卷。清陆锡熊撰。陆锡熊(1734-1792),字健男,号耳山。上海人。乾隆辛巳(1761年)进士,壬午(1762年)召试授中书,癸巳(1773年)由刑部郎中改翰林院侍读,官主左副都御史。曾奉命编《通

  • 周易考占

    一卷。清金榜撰。榜字蕊中,又字辅之,安徽歙县人,乾隆三十七年(1772)一甲一名进士,官翰林院修撰。作者以为周官占人之法不著于经,而载于《左传》、《国语》者仅有六爻不变、六爻尽变、一爻变、五爻变,四者

  • 王魏公集

    八卷。宋王安礼(1034-1095)撰。王安礼,字和甫,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王安石之弟。嘉祐六年(1061)进士。历官翰林学士,知开封府,尚书左丞。迁资政殿学士,知太原府。王安礼政治上反对王安石

  • 丹溪先生医书纂要

    见《丹溪纂要》。

  • 千金翼方

    三十卷。唐孙思邈(详见《备急千金要方》)撰。此书是《千金要方》的续编,约成书于永淳元年(682)。“翼”即羽翼之意,言此二书互为补充而成羽翼,故后世常并提二书为《千金方》。此书内容十分丰富,分一百八十

  • 罗溪镇志

    八卷。清王树惇修,潘履祥纂。王树惇,字筠庄,河南鹿邑人,举人,清光绪五年知宝山县事。潘履祥,字春生,晚号耐叟,江苏宝山县人,同治元年(1862)举人。《潜研堂集》中,收有《罗店序》文一篇,为里人范翼王

  • 图史提纲

    三卷。清胡宣庆撰。胡宣庆,著有《水道源流》五卷。胡宣庆历游山川,迹遍天下。其以为古言山川者,必祖昆仑;言元会者,必师大挠;言统绪者,必自盘古。此《一统志》、《二十二史》、《资治通鉴》、《紫阳纲目》及《

  • 舒晓斋存稿

    三卷。清黄溶(约1729年前后在世)撰。黄溶字涪远,郓城(今山东郓城)人,生卒年均不详。雍正中贡生。溶工诗词。本集有诗二卷、词赋一卷,皆未合古人尺度。该书《四库全书总目》列入存目书著录。

  • 晁氏丛书

    六种,四十一卷。清晁贻端编。曹贻端生平不详,据书后跋语每署“六安晁贻端志于镶红旗官学舍”,可推知当为安徽六安人,任镶红旗官学舍教习。晁氏家族自汉迄明名人著述颇多,晁贻端乃积十余年时间,悉心搜集并详加考

  • 毛诗证读

    不分卷。清戚学标撰。学标字鹤泉,安徽太平(今安徽省崇善县)人,以举人官河南涉县知县,生卒年不详。另外,他还著有《汉学谐声》。此书论音也以谐声为主,遵从汉儒读若之法,偶尔有变例,大旨取譬况。卷首列读诗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