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类证活人书

类证活人书

二十二卷。宋朱肱(生卒年不详)撰。朱肱,字翼中(一作亦中),自号无求子,乌程(今浙江吴兴)人。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进士,初官奉议郎,故后人多称朱奉议。朱肱精研《伤寒论》数十年,于大观元年(1107)撰成此书,原称《南阳活人书》(概因张机曾居南阳,而华佗称《伤寒论》为“活人书”,故名),又名《无求子伤寒百问》、《无求子伤寒活人书》、《无求子伤寒类证活人书》。原书二十卷,后作者重校为十八卷。后世代有增加,至明吴勉学刊本析二十卷本为二十一卷,并附释音辨误药性诸篇及伤寒十劝等为一卷,共二十二卷。卷一至卷十一论经络、切脉、表里、阴阳等,并剖述各类伤寒之症;卷十二至卷十五载《伤寒论》诸方辨析;卷十六至卷十八辑各家伤寒治方;卷十九至卷二十一为妇儿伤寒诸证及疮疹医方;卷二十二为释音辨误药性及李子健伤寒十劝。作者根据《伤寒论》的经络说提出三阴三阳六经病机说,并且提出辨识六经为病的证侯指证,补充了六经脉侯,打开了后世医家研究伤寒学的思路,并对后世立六经提纲证开辟先路。作者还提出了七表阳、八里阴的脉象分类,即:浮、芤、滑、实、弦、紧、洪为表为阳,迟、缓、微、涩、沉、伏、濡、弱为里为阴。这种分类成为后世论脉象分类的先驱与基础。作者特别强调病症的鉴别诊断,认为:“因名识病,因病识证,如暗得明,胸中晓然,而处病不差矣。”通过辨病而辨证,区分寒温异旨,对后世颇有启发。作者主张以方类证,遣方用药应方证相合,将药合病,灵活加减,不可执方疗病。这又是一个创见。作者研究《伤寒论》,但并不迷信,认为此书不能包罗万象,百灵百应,所以又从他书摘取有效之方,以为补充。同时注意妇、儿体质特点,提出遣方用药应特别慎重。清代医学家徐灵胎评价:“宋人之书,能发明《伤寒论》,使人有所执持而易晓,大有功于仲景者,《活人书》为第一。”可见此书极为后世医家所重。有归安陆心源皕宋楼藏宋刊宋印十八卷本,明万历十九年(1591)徐熔校刻二十卷本,明吴勉学二十二卷刊本,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广州拾芥园重刻本,1955-1957年商务印书馆重印本。

猜你喜欢

  • 灊山集

    三卷。宋朱翌(1098-1167)撰。朱翌字新仲,自号灊山居士,舒州(今安徽潜山县)人。政和中,登进士第。南渡后,为中书舍人。因不附秦桧,被贬谪至韶州,居十九年。名山胜景,游览殆遍。《四库全书总目》称

  • 禹贡注解

    一卷。姚明辉撰。姚明辉字孟埙,上海人,清末民初学者,对于舆地之学很有研究。姚明辉认为,《禹贡》是地志之祖,后汉两晋直至明代诸史之《志》,莫不上师大禹,下仿班固。此书为姚氏之讲稿,基本上以胡渭的《禹贡锥

  • 可闲老人集

    四卷。元张昱(1289-1371)撰。昱字光弼,自号一笑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累官至江浙行省左右司员外郎、行枢密院判官。元末弃官。明初太祖征其入京,召见,悯甚老,曰“可闲矣”,厚赐遣归,于是更号

  • 邬氏丛书

    十种,十二卷。邬庆时编。邬庆时字伯健,广东番禺人,毕业于两广方言学堂,曾教授于广东时敏学堂。是书汇集其祖父邬启祚、其父邬宝珍、叔父邬宝理、兄邬以谦及邬庆时本人著作。另有版本名《邬氏初集》者收书及著者略

  • 古今注

    三卷。附《中华古今注》三卷。《古今注》三卷,旧本题晋崔豹(生卒年不详)撰;《中华古今注》三卷,旧本题后唐太学博士马缟(约854-933)所撰。豹书无序跋,缟书前有自序,称“昔崔豹《古今注》博识虽广,迨

  • 左传国语国策评苑

    六十一卷。明穆文熙(详见《七雄策纂》条)编。其中《左传》三十卷,《国语》二十一卷,《战国策》十卷。《左传》选用的是杜预注和陆德明释文,但只标有杜预名,而不标陆德明名。《国语》选用的是韦昭注,宋庠补音。

  • 修竹编

    一卷。明葛一龙(1566-1640?)撰。一龙,字震甫,江苏吴县人。官云南布政司理间,于崇祯庚辰(1640年)卒于家。一龙以诗闻名吴中,曾著有《尺木斋诗选》、《新诗索解》、《滇茶百韵》、《鹧鸪集》诸书

  • 虑得集

    四卷,《附录》二卷。元末明初华悰韡(生卒年不详)撰。华悰韡字公恺,自号贞固处士,无锡(今属江苏)人。入明以后,不仕而终。为贻训子孙,取经史百家有关家教、礼学论述及自己心得,撰成此书,取千虑一得之义,定

  • 中庸点缀

    一卷。明方时化撰。方时化事详《易引》条。此书首为《中庸》总提,次载《中庸》全文,每段或总批,或旁批,以释氏解儒书。《四库全书》采用江苏周厚堉家藏本。

  • 竹书纪年校补

    二卷。清张宗泰撰。宗泰字登封,号筠岩,甘泉(今属陕西)人。乾隆拔贡生,以知县用,历官天长县、合肥县教谕。其人笃志著述,有《周官尔雅注疏正误》、《孟子七篇诸国年表》、《竹书纪年校补》等。该书据《水经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