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贡新图说
二卷。清杨懋建撰。杨懋建字掌生,广东嘉应人,道光年间举人。本书卷首有陈澧的序,序中称杨懋建“主讲书院,欲使学者因《禹贡》一篇而通知古今。此君之善教,非如程泰之进讲《禹贡》多说、外国幽奥之地也。”陈澧虽称其欲使学者“通知古今”,后又说他博通群书,多识本朝事,但今观此书,所论往往离题太远,无关经术,甚是无谓。书中虽涉及古今中外之事,但多非释《禹贡》之文,甚是芜杂。本书有同治六年(1867)广州碧珑馆刊本。
二卷。清杨懋建撰。杨懋建字掌生,广东嘉应人,道光年间举人。本书卷首有陈澧的序,序中称杨懋建“主讲书院,欲使学者因《禹贡》一篇而通知古今。此君之善教,非如程泰之进讲《禹贡》多说、外国幽奥之地也。”陈澧虽称其欲使学者“通知古今”,后又说他博通群书,多识本朝事,但今观此书,所论往往离题太远,无关经术,甚是无谓。书中虽涉及古今中外之事,但多非释《禹贡》之文,甚是芜杂。本书有同治六年(1867)广州碧珑馆刊本。
三卷。《附录》一卷。《诗翼》四卷。旧本题宋何无适、倪希程同撰。何、倪二人生卒籍里均不详。是集主要收载历代名家诗歌。正集有古谣歌词一卷,汉魏晋宋诗二卷,又附录一卷。以江淹一首为终,取名《诗准》。又收唐杜
十六卷。元乃贤撰。顺帝至正五年(1345),他自浙江绍兴出游,历齐、鲁、陈、蔡、晋、魏、燕、赵各地,考察古迹,撰成此书。内容不仅限于考古,还有当时典章制度的记载,“于今京都国家之典礼、官署城池,庙廷祭
一卷。王国维(1877-1927)撰。王国维字静安,一字伯隅,号观堂,一号永观,浙江宁海人,近代学者。王国维于哲学、美学、文学、史学、训诂无所不精,实为一代学术宗师。晚年从事金文、甲骨文研究,主张以出
三十八卷。清朱记荣编。朱记荣,生卒年与事迹均不详。南北朝时,经学分成南学和北学。隋唐统一后,唐太宗因感儒学多门,章句繁杂,加之南北经学的不同对科举取士多有不便,欲将异说纷纭的经义统一起来,便召见国子监
四十二卷。清程瑶田(1725-1814)撰。瑶田字易田,又字易畴,晚号让堂老人,安徽歙(今歙县)人,经学家。少时师事方粹然,后又与戴震、金榜等一同拜师江永。乾隆三十五年举人,官太仓州学正,以身率教,廉
一卷。清夏鼎武撰。鼎武字靖叔,浙江富阳县人。诗序作者为谁,古有争论。自郑玄提出为子夏所传,后世学者如惠栋、段玉裁、钱大昕等皆以为然。夏鼎武据《后汉书》之儒林传,认为是卫宏所作而直斥郑氏之非,立论未免武
二卷。清倪上述撰。倪上述的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此书尊信《古文尚书》,只是对梅赜本伪《古文尚书》不满。倪上述在其自序中认为,梅本的篇章字句之间。尚待辨正。此外,倪上述还认为姚方兴所得《舜典》二十八字,一
一卷,附望云楼稿一卷。明徐如珂编撰。天启年间,明朝国力尽付辽东战事,国内空虚,流寇四起。天启元年(1621),如珂备兵川东,正值土司奢崇明父子作乱,遂派秦良玉等率兵镇压。该书即为如珂、良玉等人所作传记
十四卷。明夏树芳(生卒年不详)撰。夏淑芳著有《栖真志》。本书将杨慎所编的《希姓纪录》未收录的,自上古至明,那些不常见的姓氏,分韵编次。对于复姓另列一编附于书后。其内容体例则往往疏舛。如广韵东字下所收古
十卷。日本太宰纯(1679-1747)撰。纯字德夫,号春台,日本信州饭田人。是书命名为《古训》,纯以自纯以前之说都为古训,与清儒以汉魏之说为古训不同。故是书从汉至明诸家之说,择善采录,又引日本伊藤维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