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礼记经注校证

礼记经注校证

二卷。清王祖畲(1841-1918)撰。祖畲,字岁三,号紫翔,一号潄山,门人私谥曰文贞,江苏镇洋(今江苏省太仓县)人。祖畲生而颖异,有神童之称。母亲张氏,博及群书,兼擅古文辞。祖畲少秉母训,学以居敬、穷理为本。说经贯通汉宋、尤精宋儒理学。同治十二年(1873)中举,光绪九年(1883)成进士,改庶吉进士,主讲宿迂、海门、崇明各书院,散馆后,授河南阴县知县。多善政,汤邑东乡大水,祖畲自捐柴火,设粥厂,救活百姓无以计数。晚年回乡不仕,以讲学自慰。祖畲生平最喜读书,家故贫,为请生时经常借书读,既应聘江苏书局襄校,始渐渐买书自藏。每读一卷,则丹黄评点,细书眉端,手校本共三千余卷。祖畲云:“一日不读书,则七情六欲之足为吾害,与凡境遇之足累吾心者,憧憧焉交战于中,惟读书则自然融化于无形。”以故则壮岁无书不览,无学不窥。学识功底极深厚。王氏著述甚丰,除《礼记经注校证》外,还有《仪礼经注校释》四卷,《春秋经传考释》三十卷,《读左质疑》五卷,《四书章句集注校语》一卷,《史记校正》十二卷,《汉书校正》八卷,《经藉举要》三卷,《镇洋县志稿》四卷,《自订年谱》一卷及文稿诗稿等。《礼记》自宋以来,刻本错漏甚多,阮元曾据诸本为之校勘。祖畲则据《说文》诸书,以考订文字正俗。如“撙节”之“撙”字,《说文》所无。祖畲经考求,以为“撙”古作“”,《说文》刀部,“”下云:减也。“撙”正是此义。盖隶变作“撙”又通作繜、作繜,皆假借字也。又“辟咡”之“咡”字,《说文》无,祖畲据《说文》王部“珥”下云:“珥在口耳之闻;引申之口耳之闻亦曰珥”,由此认定,此作“咡”者,是经典传写异文也。如此之类,考证极精审。王祖畲乃《礼记》校勘之一大功臣也。此书有同治中金陵书局唐文治辑《十三经读本》刊行本及《王文贞集》民国刊行本。

猜你喜欢

  • 看易凡例图说

    一卷。明龙子昂撰。子昂为江西泰和人,嘉靖十九年(1540)举人,曾任知县。该书本不标书名,前列读《易》凡例共三十二条;后列图说,解释河图、洛书及朱子《本义》九图象数之理。疑为某书的首卷,并非完本单册。

  • 杜注考工记

    二卷。唐杜牧(803-853)撰。杜牧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晚唐著名诗人。太和二年(828年)进士,官至中书舍人。其事迹附于新、旧《唐书》之杜佐传。《四库总目》载其《樊川文集》,而无是书。

  • 钟鼎篆韵

    七卷。元杨銁(生平不详)撰。杨銁字信文,临江(今江西清江)人。是书系夏商周彝器文字之汇编,依《唐韵》编辑而成。共采金石器物三百零八件,凡四千一百六十五字,计上平九百五十七字,下平六百八十二字,上声一千

  • 尚书说

    ① 二卷。清庄存与撰。此书所标出的《尚书》篇目,与其所著《尚书既见》不同,但二书体例相同,都是纯以议论的形式来谈义理。如庄氏于《泰誓》谓夏桀之残暴比不上商纣,伊尹七就之而后方去桀而归汤,伯夷、太公辟纣

  • 尺牍隽言

    十二卷。明陈臣忠(约1619前后在世)编。陈臣忠字景周,福建莆田人。生卒年不详。万历三十二年(1604)进士,官至南京刑部郎中。此书摘录古人书牍,自周、秦迄于宋、元。有所点评,并以朱墨版刊行。《四库全

  • 历代名人年谱

    十卷。清吴荣光(见《筠清馆金文》)撰。该书仿司马迁《史记·年表》之例,起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迄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以纪元为大一统,割据僭号者附录,月以系时,时以系事。举帝纪之要,荟

  • 湘阴县图志

    三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清郭嵩焘等纂修。郭嵩焘,字伯琛,湖南淮阴人,道光进士,详见《湖南通志》(三百一十六卷)条。《湘阴县图志》光绪六年(1880)刻本,共三十四卷。分为二十七门。首序、凡例等。分为

  • 谦山行年录

    一卷。清熊枚(1734-?)自撰。熊枚字汝调,晚号谦山,江西铅山人。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进士,历任平凉、汝宁、顺德、保定等府知府,江苏臬司,安徽藩司,刑部尚书,工部尚书,署直隶总督,都察院御史等

  • 尚书解意

    六卷。李桢扆撰。其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桢扆字华麓,任丘(今属河北省)人。明代学者。《尚书解意》盖为初学者而作,故对名物、义理不甚着力。只就文句推导语意,标举章、节大意,务使畅晓易明而已。

  • 全史论赞

    八十一卷。明项笃寿编撰。笃寿生平事迹详见《小司马奏草》条。《全史论赞》撮录诸史“论赞”,以备观览。分《史记》七卷、《汉书》六卷、《后汉书》五卷、《三国志》三卷、《晋书》四卷、《宋书》、《南齐书》各三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