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理学类编

理学类编

八卷。明张九韶(生卒年不详)撰。张九韶字美和,后以字行,《明史·宋讷传》附载张九韶传,即称张美和,清江(今属江西)人。元末累举不仕。明洪武三年(1370),荐举为县学教谕,迁国子助教,改翰林编修。致仕返回故里,后又征入校书,书成而归。他博通经史,所教诸生多有成就,为当时名儒。此书成于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凡三易稿。其初本名《格物编》。临川吴当见之,认为此书所辑《天地》、《鬼神》、《人物》、《性命》之说,仅为“格物”的一个方面,不能代表“格物”的全部内容。因而改名为《理学类编》。此书主要是汇编宋代理学家关于天地、鬼神、人物、性命的言论。书前有临川吴当写的《序》。第一卷《天地》,分为“论天地之始终”,“论天地之形体”,“论天地之枢纽”三部分。第二卷《天文上》,分为“论日月星辰”,“论日月食”两部分。第三卷《天文下》,分为“论云雷风雨之属”,“论虹霓河汉”两部分。第四卷《地理》,分为“论地理之广阔”,“论潮汐之消长”两部分。第五卷《鬼神》,分为“论鬼神之情况”,“论祭祀之感通”两部分。第六卷《人物》,分为“论人物之始生”,“论人为物之灵”,“轮回生死之辨”三部分。第七卷《性命》,分“论性命之理”、“论本然之性”,“论气质之性”、“论心为性情之主”四部分。第八卷《异端》,分为“论佛老神仙”、“论阴阳家之说”,“论相人形貌”,“论谶纬之说”四部分。所收言论以宋代的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邵雍、朱熹六位理学大师为主。而以《荀子》以下五十三家之说为辅,如扬雄、谷永各家,《淮南子》、洪迈《容斋随笔》、罗大经《鹤林玉露》等,并加采摭,以参考互证。偶引六经、《论语》、《孟子》、必置于各部之首。作者自己的见解列于最后,加“愚按”二字。其所采录的言论,不主一家,绝少门户之见。摘取精要,条理精密。自己所论也有不少可取之处。如认为,天度一周之时三百六十五日四分之一日而有余,日道一周之时三百六十五日四分之一日而不足,天度有余,日度不足,故六十余年差一度,是谓岁差;微雨将散为日光所照,即成彩虹,雨散则无。对于佛道、阴阳、相术、谶纬诸家斥驳明切。他认为,佛老以死生祸福之说惑人;相术者视人面貌而知吉凶是妄诞。所论深刻,足以破世俗之惑。有《四库全书》本,《豫章丛书》本。

猜你喜欢

  • 万州志

    四卷。清李琰纂修。李琰,直隶高阳(今河北高阳)人,举人,康熙十七年(1678)任知州。旧志始修于明万历间茅一桂,无刻本,仅手缮本一册。李琰到任,聘学正朱仲莲纂修州志,在旧志基础上修订,补充而成州志。《

  • 隋山宇方钞

    一卷。清汪曰桢(生卒年不详)撰。汪曰桢字谢城,号荔墙,乌程(今属浙江)人。官会稽校官。博学多才,喜谈医术。辑有《荔墙丛刻》。此书为汪氏校订徐大椿《慎疾刍言》、王士雄《温热经纬》之余,广集验方,汇编而成

  • 国初群雄事略

    十二卷。清钱谦益(详见《列朝诗集小传》)撰。《国初群雄事略》是他写的一部长编,主要写元末群雄纷起、明朝建国的史事,对韩林儿、郭子兴、徐寿辉、陈友谅、明玉珍、张士诚、扩廓帖木儿、陈友定等人一一详述,但此

  • 金陵名贤帖

    八卷。不具刻者姓名,只于每卷末尾有“万历乙卯徐氏勒成”篆书八字。该帖八卷共收五十二位金陵一地的名贤书迹,所采内容以诗为多,间有尺牍、序记等,真草隶篆四体皆备,并列其姓名及职务或身份,其中大多为其它诸帖

  • 麟传统宗

    十三卷。明夏元彬撰。元彬本名彪,字仲弢,德清(今浙江德清)人。该书饾成编,漫无体例。按《春秋》十二公顺序,隐公之前,冠以《国语》十余条,以记周室东迁始末。经文之下,或录《左传》、《国语》,或取《公羊》

  • 成均课讲周易

    无卷数。清崔纪撰。崔纪,字君玉,后来更名为崔纪,字南有,永济人。康熙五十七年(1718)进士。官至副都御史。此书乃乾隆六年(1741)崔纪任国子监祭酒时所著。其说以《本义》为主,也间有异同。至于其以经

  • 绿野斋文集

    六卷。附《太湖诗草》一卷。清刘鸿翱(生卒不详)撰。刘鸿翱,山东潍县(今山东潍坊市)人,字次白,嘉庆进士,累官至福建巡抚。生卒年失考。是集凡六卷,收议论文、记事、公文告示等各若干。其论文高简中寓恣肆,造

  • 高丽史

    二卷。郑麟趾撰。旧本题“正献大夫、工曹判书、集贤殿大提学、知经筵春秋馆事、兼成均大司成郑麟趾奉敕撰”。考《明实录》景泰二年(1551),高丽使原郑麟趾曾表进此书,共有世家四十六卷、志三十九卷、表二卷、

  • 格致余论

    一卷。元朱震亨(1281-1358)撰。朱震亨字彦修,金华(今属浙江)人。世居丹溪,故后人尊称为丹溪翁。朱氏因母病学医,初拜许文懿为师,继从师于罗知悌。得刘守真之传,自幼好学,三十岁时攻读《素问》。为

  • 铨部王先生集

    二卷。明王教撰。教字子修,号秋澄。淄川(今山东淄博)人。生卒年不详。隆庆五年(1571)进士。授户部主事,改考功,寻谢病归。后复起考功郎,迁文选司郎中。卒赠太常寺少卿,河南监察御史高举为之作传,载于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