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玄学正宗

玄学正宗

二卷。宋俞琰(详见《周易集说》)撰。清人避玄字讳,故《玄学正宗》又作《元学正宗》。据《道藏》本《易外别传》一书后俞琰之子仲温跋文所述,《易外别传》原附《周易集说》之后,因刊《阴符经解》,将《周易集说》(含《易外别传》)、附《符经解》、《沁园春解》三书(皆俞琰所作)共为一帙,同锓诸梓,将于四方高士共之。总名为《玄学正宗》。此书今已难见原貌。《四库提要》著录的《玄学正宗》一书,分上下二卷。其上卷列经传及先儒之说,以阐明《周易》坎离水火之旨;下卷载赋诗各一首,题为《易外别传》,附于《周易集说》之后,又附俞琰关于吕岩《沁园春》解及俞琰《阴符经解》,总名为《玄学正宗》。此书要旨,阐述内丹修炼之道。据俞琰之言,称子时曰坎卦,肾气生,午时曰离卦,心气生,认为内炼之道至简至易,惟降心火于丹田。此说与宋代张伯端《悟真篇》自序所称截然相反。张伯端认为世人以心肾为离坎,配肝肺为龙虎,皆日月失道,铅汞异炉,欲望还丹,必无所就。张伯端和俞琰各持一说,是丹家各有所见,无须深究。而这里所谓《易外别传》,只收一诗一赋,是《道藏》本《易外别传》中所附《玄牝之门赋》及《水中金诗》,原本不题撰者姓氏,列于俞琰及其子后序及跋文之前。据此知其书是后人采摘《易外别传》中的诗、赋而误题《易外别传》,并依俞氏仲温合三书为一帙,总名为《玄学正宗》之说而裒集成书。说明此书非出俞仲温之手,或刊刻之误也有可能。书中所引三书,今各有传本。其中《周易集说》,现载于《四库全书》易类。《易外别传》,载于《四库全书》道家类,明《道藏》也收录有此书。本书所收“一诗一赋”,现载于《道藏》本《易外别传》之后。本书所收俞琰关于吕岩《沁园春》解,现载于《道藏》,题《吕纯阳沁园春丹词注解》。据此三书,可知俞琰内丹说之旨。只是《玄学正宗》一书,传本极少。《四库提要》据江苏巡抚采进本,著录于道家类存目。现存《道书全集》本。

猜你喜欢

  • 双奇梦

    见《金云翘传》。

  • 经解题纲残本

    四卷。辑者姓名无考,行文以天干为次,每编又分上下篇。今日所见版本,仅存卯编之下、申编上下、酉编全部,共四卷。卯编下录《陈寿祺上阮芸台请定经郛义例书》,附《经郛条例》、胡敬、赵坦、陶定山、钱福林《论孔颖

  • 资治通鉴释文辨误

    十二卷。宋元之际胡三省(1230-1302)撰。三省字景参,一字身文,台州宁海(今属浙江)人。宋宝祐进士,历任县令、府学教授。生平深好《资治通鉴》,著有《资治通鉴音注》、《资治通鉴释文辨误》及《竹素园

  • 心学录

    四卷。明王蓂(见《东石讲学录》)撰。此书为王蓂养亲居家时,采录南宋理学家陆九渊有关心学方面的诸论述,汇辑为是编。共计有五百二十条。其中亦以自己的认识进行阐发,其大旨为主王守仁的“晚年定论”说。有天一阁

  • 王氏六书存微

    八卷。近代王闿运(1833-1916)撰。陈兆奎(生卒年不详)辑存。喻谦(生卒年不详)述微。闿运字壬秋,湖南湘潭人。咸丰举人。讲学于四川、湖南、江西等地。清末,授翰林院检讨,加侍讲衔。辛亥革命后任清史

  • 庶斋老学丛谈

    三卷。元盛如梓(生卒年不详)撰。盛如梓自号庶斋,衢州(今属浙江)人。一说扬州(今属江苏)人。生平事迹不详。据是书卷首题“元从仕郎崇明州判官致仕盛如梓撰”,知其曾任从仕郎、崇明州判官,后致仕。盛如梓博学

  • 南雷文定

    十一卷,《文约》四卷。清黄宗羲(1610-1695)撰。黄宗羲字太冲,号南雷,学者称梨洲先生。余姚(今属浙江)人。明末以反对阉党闻名。清兵入关以后,积极投身抗清复明运动。曾在南明鲁王政权中任职。后来隐

  • 朴庭诗稿

    十卷。清吴炳文(约公元1729年前后在世)撰。吴炳文字璞存,一字朴庭,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卒年均不详。国子监生,屡举不第,生平游历,尽寄之吟咏。本集前四卷其友人严遂成所选,后四卷炳文晚年所自订。该

  • 十三经义疑

    十二卷。清吴浩(生卒年不详)撰。浩字养斋,江苏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人。此书取诸经笺注,标其疑义,进行辨析。对经文的疏证,虽偶有可采,大多却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往往顾此失彼,不知变通之理,错讹颇多

  • 琅嬛史唾

    十六卷。明徐象梅(约1596年前后在世)撰。徐象梅,字仲和,钱唐人。生平及生卒年均不详。著有《两浙名贤录》五十四卷等。《瑯嬛史唾》是择拾史传及稗官事语、分类记叙的一部书。其体例仿《世说新语》,又别创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