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温疫论补遗

温疫论补遗

温疫论》二卷,《补遗》一卷。明吴有性(1582-1652)撰。吴有性字又可,吴县(今属江苏)人。居太湖洞庭山。崇祯六年(1633),河北、江苏、山东、浙江等地疫病流行,时医用伤寒证治之不效,死者无数,江南一带“一巷百余家,无一家仅免;一门数十口,无一口仅存者。”吴氏目睹惨景,深感“守古法不合新病”,遂推究病源,研讨病理,认真探索,认为患者“不死于病,乃死于医;不死于医,乃死于圣经之遗亡。”结合其临床体会,于崇祯十五年(1642)撰成此书。全书约五万字。上卷论有原病、温病初起、传变不长、急证急攻、表里分传、热邪散漫、内壅不汗、下后脉浮、下后脉复沉、邪气复聚、下后身反热、下后脉反数、因证数攻、邪在胸膈、辨明伤寒时疫、补泻兼施、神虚谵语、圣少异治论、妄投破气论、妄投补剂论、妄投寒凉药论、脉证不应等。下卷为杂气论、论气盛衰、论气所伤不同、论食、论饮、行邪伏邪之别、论阴证世间罕有、论阳证似阴、舍病治药、舍病治弊、肢体浮肿、感冒兼疫、疟疾兼疫、温疟、疫痢兼证、妇人时疫、妊娠时疫、小儿时疫、调理法、伤寒例正误、诸家温疫正误等。吴氏认为温疫“非风、非寒、非暑、非温,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认为外界气候不正常,本是自然界的正常现象,并非必定致人于病不可,“寒热温凉为四时之常,因风雨阴晴,稍有损益。假定秋热必多晴,春寒固多雨,亦天地之常事,未必致疫也。”把感染温疫的病因称之为“戾气”或杂气。这种气我们感觉不到,“此气无象可见,况无声且无臭,何能得睹得闻”。戾气有多种多样,感染不同的戾气,产生不同的病症,“偏中于动物者,如牛瘟、羊瘟、鸡瘟、鸭瘟,岂当人疫而已哉?然牛病而羊不病,鸡病而鸭不病,人病而禽兽不病。究其所伤不同,故其气各异也。”各种传染性疾患,亦由这种戾气所引起的。吴氏还比较正确地提出对传染病某些规律性认识,突破了前人的六气致病说,前人认为热病是风、寒、暑、湿、燥、火等六淫引起的,而吴氏则认为传染的来源是自然环境和人与人的相互传染。传染途径是“自口鼻而入”,杂气和人接触不一定都要发病,而是和人的抵抗力及杂气多少有关。“盖有三人,早雾早行,空腹者死,饮酒者病,饱食者不病,疫邪所着,又何异邪?”对疫病的诊治原则和方法也有创见,认为温疫之病,即不同外感热病表证,又没有里证的表现,“邪在膜原”。症见“始则昼夜发热,日哺益甚,头痛身痛,舌上白苔,渐加烦渴,”并因邪气浮越诸经,故可出现头颈痛、腰痛、肋痛、耳聋、寒热、目痛、鼻干不眠等兼证。在治疗上注重“客邪贵乎早逐”的原则及原因疗法。提出温病初起,邪在膜原宜疏祛邪;毒邪已溃,中结渐开,助其汗解;邪八胃腑则攻里通下。吴氏创制的达原饮、三消饮、举斑汤等有效方剂,迄今仍为临床应用。总之此书内容丰富、条理清楚,论理细致,对温疫的病因、病理和治疗等方面作了论述,创造了传染病病原学说,此书成为我国第一部温疫病专门论著,使我国医学在传染病学这一学科领域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使后来温病学说在治疗措施上采用清凉解毒的治疗方法,为温病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医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吴氏的影响下,温病学很快发展起来,并形成了温病学派,清代的叶桂、薛雪等人继续推进发展了这一学派,有关著作《广温疫论》等也相继问世。足见吴氏学说影响极大。清初戴天章曾称:“吴又可先生,贯串古今,融以心得,著时行温疫一论,真可谓独辟鸿蒙,揭明于中天矣。”《清史稿·吴有性传》中评价说:“古无温疫专书,自有性书出,始有发明。”吴氏尚有《伤寒实录》已佚,又有《温疫合壁》一书为清人王嘉谟增删补辑而成。有清初刻本、康熙二十四年(1685)葆真堂刻本、《四库全书》本。

猜你喜欢

  • 忠武志

    八卷。清张鹏翮(1649-1725)撰。张鹏翮字运青,又字宽宇,遂宁(今属四川)人。康熙进士,官至武英殿大学士。曾随索额图与沙俄谈判,订立《中俄尼布楚条约》。又曾奉命治理黄河。著作除本书外,尚有《圣谟

  • 校正孔氏《大戴礼补注》

    十三卷。王树楠(1851-1936)撰。王树楠,字晋卿,号陶庐老人,光绪十二年(1886)进士,历任四川等省知县多年,官至新疆布政使;对文字训诂、新疆图志、欧西历史,均有研究。青年时曾好骈体文,后力攻

  • 类博稿

    十卷。《附录》二卷。明岳正(1418-1472)撰。岳正,字季方,一作秀方,号蒙泉,漷县(今北京通县)人。正统十三年(1448)进士,授编修,进左赞善。天顺初,改修撰,入阁预机务,因忤曹吉祥、石亨,谪

  • 检韵

    一卷。清朱骏声撰。参见《说文通训定声》。是编系为检索收入《说文通训定声》各字的韵目而作。《说文通训定声》一书以声为经,以义为纬,析《说文》九千余字为一千声,归为丰、升、临、谦、颐、孚、小、需、豫、随、

  • 易说辨正

    四卷。清程廷祚撰。程廷祚详《大易择言》条。此书为程氏中年所作,作于《大易择言》、《易通》二书之前。后来多附入后两本书中,但也有采取未尽的。《四库全书总目》入存目。

  • 江南通志

    ① 七十六卷。清于成龙等修,张九征、陈焯纂。于成龙详见河北康熙《畿辅通志》。张九征,字公选,号湘晓,清丹徒人。顺治四年进士,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陈焯,字默公,清桐城人,顺治进士,官至兵部主事。康熙

  • 周易人事疏证

    十二卷。清章世臣撰。此书分正编八卷,续编四卷。宋代李光地、杨万里曾分别著《读易详说》、《诚斋易传》。对周易逐卦逐爻征引史事进行阐述。而于经义训诂、阴阳消长、易理原本则略而不说。章氏又承袭李杨著作体例,

  • 静庵集

    十二卷。清郑日奎(约1674前后在世)撰。郑日奎,字次公,贵溪(今江西贵溪)人。生卒年均不详。顺治十六年(1669)进士,授庶吉士,散馆,后授礼部主事。康熙十一年(1672)与王士祯同典四川乡试。著有

  • 论语颜氏说

    一卷。刘宋颜延之(384-456)撰。清马国翰辑为一卷。延之字延年。琅玡临沂(今属山东)人。南朝宋文学家。与谢灵运、鲍照并称“元嘉三大家”,今有《颜光禄集》辑本。子、史、志都未言及颜注《论语》。只皇疏

  • 白香山诗集

    四十卷。附录《年谱》二卷。清汪立名编。汪立名生平,详见《钟鼎字源》(辞目)。此书为白居易诗集笺注本。唐白居易作《长庆集》诗文各半,汪立名引宋祁之言,认为白居易长于诗而其文未能称道,因别刊其诗,以成此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