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淮南子

淮南子

二十一卷。刘安(前179-前122)撰。刘安生于汉文帝元年,卒于汉武帝元狩元年。他被汉文帝册封为淮南王,是“以道绌儒”的汉代黄老学派代表人物。他很有文才,喜好典籍,曾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著书立说。《淮南子》就是他组织苏飞、李尚、左吴、田由、雷被、毛披、伍被、晋昌等八人及“诸儒大山、小山之徒”合编的一部对抗“独尊儒术”的作品。关于刘安著书的情况,在《汉书·淮南衡山济北王传》中有一段记载:“淮南王安为人好书,鼓琴,不喜弋猎狗马驰骋,亦欲以行德拊循百姓,流名誉。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作为《内书》二十一篇,《外书》甚众,又有《中篇》八卷,言神仙、黄白之术,亦二十余万言。”关于书名,《淮南子》这个名称始见于《隋书·经籍志》,在汉代称之为《内篇》或《淮南》或《淮南鸿烈》。汉高诱在《淮南注·序》中说:“此书……大较归之于道,号曰《鸿烈》。鸿,大也;烈,明也,以为大明道之言也。”并说:“刘向校定撰具,名之《淮南》。”至今《淮南子》与《淮南鸿烈》并称于世。《淮南子》即是《汉书·艺文志》著录的《内篇》或《内书》二十一篇,每一篇为一卷,即二十一卷。《淮南子》思想主要倾向道家。正如高诱在序目中所说:“其旨近老子,淡泊无为,蹈虚守静,出入经道。……其义也著,其文也富,物事之类,无所不载。然其大较,归之于道。”作者中,除了刘安外,大约苏飞、李尚、左吴、田由、雷被、毛披、伍被、晋昌等八人都是道家人物,他们在作者中占优势,书中多数篇章是由他们撰写的。高诱已经指明,作者中的大山、小山之徒是儒者,《修务训》、《泰族训》的作者可能出自儒者手笔。所以说《淮南子》是以道家学者为主,儒道合作而写成的。关于思想史料来源,《淮南子》最重视《老子》,采撷它的思想最多。清人校定《老子》文句,多与《淮南子》的引文对勘。全书对《老子》天道自然无为和道化生万物的思想详加发挥,形成系统的宇宙观,这是全书的理论基础。书中反复论述不为物先、以无为用、清心寡欲的思想。政尚简易、“无为而治”乃是黄老治术的核心,也是《淮南子》政论的基点。另外,《淮南子》对《庄子》内篇外篇杂篇都有所吸收。《俶真训》的宇宙演化论借用《齐物论》中“有始者……”一段文字,但有新义。《齐俗训》上承《齐物论》的同异观,将其相对主义改造为承认事物的差别。书中关于人性各有修短,人性和愉宁静,治万物应顺其性、因其俗以达乎性命之惰的思想,来自《天道》、《天地》、《天运》、《骈拇》诸篇。养生以神为主形为次的思想,以及豁达的生死观,来自《大宗师》、《德充符》和若干外杂篇。《淮南子》引《诗》约三十次,引《易》十余次,并数称《书》、《乐》、《春秋》等儒家经典。《主术训》提出治国必先修身,修身要以仁义为本,这是典型的儒家公式。《缪称训》讲孔子首倡的义利之辨,以明君子与小人之分;又论举贤才的重要。《修务训》通篇发挥荀子《劝学》中强调学习的思想,用儒家积极进取的精神,重新解释“无为”,重视后天努力与道德教化。以法治国,法不避贵。不以君意行赏罚,不以私志入公道。不因循守旧,要因时变法,反对贵古而贱今。这些法家的主张,在《主术训》和《泰族训》中表现最为充分。阴阳五行思想在《淮南子》中所占篇幅不少,但不是其主体思想。《览冥训》、《本经训》、《泰族训》皆论阴阳气化、天人感应。《天文训》讲人副天数及灾异说。《精神训》也有类似内容。《淮南子》中察辩之学中的“类不可必推”和名实关系若干论述,显然是受墨家和名辩思潮的影响。节俭和薄葬的主张来自墨子。《主术训》关于瞽师有以言白黑,无以知白黑的话,是截取《墨子贵义》的文句。《说山训》关于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的观点,《说林训》关于五行相胜要有数量条件的说法,皆采自墨经。总的来说,墨家思想在《淮南子》中影响较小。此书的注解和版本流传很广泛。汉魏隋唐时期的注解:主要有马融《淮南子注》、司马彪《淮南子注》、许慎《淮南子注》、高诱《淮南子注》。其中马融注已经佚失,并无辑本。许慎注亦佚失,但有辑本,高诱注尚存。《淮南子注》一卷,汉刘安撰,汉许慎注,清孙冯翼辑。清嘉庆中承德孙氏刻《问经堂丛书》本。《淮南鸿烈解》二十八卷,汉刘安撰,汉许慎记。明正统中刻万历中续刻《道藏》本。民国十二年癸亥(1923)至十五年丙寅(1926)上海商务印书馆据明正统刻万历续刻本影印《道藏》本。民国间上海商务印书馆据明正统刻、万历补刻影印《道藏举要》本。宋元明清时期,为《淮南子》作注的主要是明归有光、焦竑;清刘台拱、俞樾等人。《淮南子》二卷,汉刘安撰,明归有光辑评。明天启六年丙寅(1628)刻《诸子汇函》本。《淮南子》一卷,汉刘安撰,明焦竑注释,明翁正春评林。明书林詹圣译刻《注释九子全书》本。《淮南内篇评议》四卷,清俞樾撰。清光绪二十五年己亥(1898年)刻《春在堂丛书》本。近代《淮南子》注解主要有:《淮南鸿烈集解》二十一卷,民国刘文典撰,民国十二年癸亥(1923)上海商务印书馆排印本。《淮南子要略篇释》一卷,民国方元撰,民国十七年辛卯(1928)惠阳方氏山山馆刊《国学别录》本。《淮南子证闻》杨树达撰,1953年中国科学院排印本等等。

猜你喜欢

  • 卷施阁文甲集

    十卷。《补遗》一卷。《乙集》八卷。《续编》一卷。《更生斋文甲集》四卷。《乙集》四卷。《续集》二卷。清洪亮吉(1746-1809)撰。亮吉字君直,号风江,晚号更生,阳湖(今江苏常州)人。清代经学家、文学

  • 泰西名人事略

    一册。英国季理斐(Mac Gikliveray)编辑,王臻善译。该书记西方卓越人物二十五人,上自学士,下至婢女。凡行谊、功业、学问、艺能有一可取者皆采录。现有广学会本。

  • 周易王氏注

    一卷。辑佚书,晋王廙撰,清马国翰辑,载于《玉函山房辑佚书》中。王廙字世将,琅琊(今山东临沂)人,官至荆州刺史,卒赠侍中骠骑将军,谥康侯。其事见于《晋书》本传。《经典释文》称其《易》注凡十二卷,王俭《七

  • 汉上易集传

    十一卷。《卦图》三卷,《丛说》一卷。朱震(1072-1138)撰。朱震,字子发,两宋之际荆门军(今河北荆门)人。受业于上蔡先生谢良佐,为二程再传弟子,创汉上学派,学者称为汉上先生。经学深博,尤其精于《

  • 真道自证

    四卷。法国人沙守信(?-1717)撰。沙守信为耶稣会士,未详何年至中国,仅知其在康熙四十年(1701年)到广东,后传教江西。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卒于饶州。《真道自证》凡四卷,第一曰性理,即穷性以

  • 脉药联珠古方考

    四卷。清龙柏(生卒年不详)撰。龙柏字佩芳,号青菲子(一说又字青菲子),长州(今江苏苏州西南)人。擅诗词歌赋、医卜星相。嘉庆年间,以医游闽。著有《脉药联珠食物考》、《脉药联珠药性考》等书。此书又名《古方

  • 祝赵始末

    一卷。撰者不详。该书记祝孝廉庠,屡为邑绅赵士锦所侮,自缢而死。后赖牧斋、稼轩召集诸生会议,为此事平反。现有瞿氏菰村渔父抄本、旧抄本及《虞阳说苑》甲编本。

  • 郑东文遗书

    六卷。清郑杲(1852-1900)著。郑呆字东甫,一作东文。直隶迁安(今属河北省)人。光绪进士,授刑部主事,后迁员外郎。曾主讲泺源书院。于学以读经为主,旁及朝章国故,深研《春秋》,此书凡六卷,分为《春

  • 筹饷卮言

    一卷。清唐梦赍(1627-1696)撰。唐梦赍,字济武,号豹岩。淄川(今山东淄博)人。顺治进士,官检讨,因得罪权贵,罢官。著有《铜钞疏》、《禁粜说》等。是书针对当时开捐纳事例和停发各省俸工等款,提出了

  • 顺治元年封摄政王等册文

    不著撰人名氏。内容为摄政王、肃王、衍禧王、承泽王、牙西王、波罗贝勒、泥湛贝勒等人的册文。据藏有是书的明清史料整理会载,是书为白宣纸稿本,墨书共七页,每半页横九寸六分,纵一尺二寸五分,各页上方中间残缺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