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心书屋易解
不分卷。清曾传绅撰。曾传绅湘潭人。此书是在坊本易经上添注而成,每卦下面注明互卦、对卦,并兼用卦变解释原文。书中以发明朱子本义为主,对本义中不当之处多给予驳正,对其解说不充分之处予以引伸。如否卦六三包羞,朱子解云:“以阴居阳而不中正,小人志于伤善而未能也,故为包羞之象”。而曾氏则认为,“小人有去恶之意,但以阴柔不得中正而未果”,皆为精要、平允之论。有旧稿本。
不分卷。清曾传绅撰。曾传绅湘潭人。此书是在坊本易经上添注而成,每卦下面注明互卦、对卦,并兼用卦变解释原文。书中以发明朱子本义为主,对本义中不当之处多给予驳正,对其解说不充分之处予以引伸。如否卦六三包羞,朱子解云:“以阴居阳而不中正,小人志于伤善而未能也,故为包羞之象”。而曾氏则认为,“小人有去恶之意,但以阴柔不得中正而未果”,皆为精要、平允之论。有旧稿本。
十六卷。明蒲南金(约1537前后在世)编。蒲南金,吴县(今属江苏苏州)人。嘉靖元年(1522)举人,官国子监助教。是书选历代之诗,起唐虞古辞,讫唐人近体。自四言至七言绝句,分为九体;每体中又分为正始、
一卷。元宋元怀撰。宋元怀,自号冁然子,生平籍贯生卒年均不详。《拊掌录》所记,皆一时可笑之事。前有自序,后有至正丙戌华亭孙道明跋。自序谓补东莱吕居仁《轩渠录》之遗,故书名为《拊掌录》。今观其书,凡三十则
三卷十七节。不知作者姓名。约成书于宋代,也有人认为是唐五代寺院“俗讲”的底本。话本小说,是存世最早演述唐僧取经故事的文学作品,写唐代僧人玄奘与猴行者赴西天取经,历经艰险磨难,功成归返的故事。唐僧取经故
一卷。辑佚书。不著撰者,为汉代作品,清王谟辑。王谟字仁圃,一字汝上,江西金溪人,乾隆进士,任建昌教授。王谟嗜辑佚古书,就《隋书》、《唐书》所载汉魏时期的失传著作,依据诸书,广搜逸文,得四百余种,成《汉
二十卷。清周灿(约1673前后在世)撰。周灿,字维林,号星公,陕西临潼人,生卒年不详。顺治十六年(1659)进士,官至南康府知府。著有《愿学堂集》。是集为周灿诗文集。凡二十卷,文十八卷、诗二卷,并附《
①四卷。明文肇祉撰。文肇祉,字基圣,江苏人,文徵明之孙。《虎丘山志》明刻本,共四卷。分为十门。本志第一。泉石第二。庙宇第三。草木第四。流衍第五。人物第六。灵栖第七。释流第八。见闻第九。文辞第十。兹篇记
十四卷。沈朝宣纂。沈朝宣,字三吾,仁和(今杭州)人,在涿州任教谕,后被推荐作江陵县令。《仁和县志》嘉靖二十八年修,抄本。共十四卷,分:封畛、桥梁、山川、公署、风土、学校、水利、恤政、坛庙、名宦、科贡、
十卷。明黄体元(约1619年前后在世)撰。黄体元,字长卿。湖北谷城人。生卒不详。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进士。官至山东按察司副使。此书为体元所自编。凡十卷取中和集身心世事谓之四缘,委身寂然,委心洞然
四卷。清秦之桢(生卒年不详)撰。秦之桢字皇士,云间(今上海松江)人。秦氏秉承家学,以医闻名于当时。对仲景之《伤寒论》颇有研究。此书成于康熙五十三年(1714)。书中不以经分篇,而以见证分类,每类先论一
一卷。清爱新觉罗·德沛(生平事迹见《周易补注》条)撰。此书刊于乾隆元年(1736)。德沛在自序中认为:以宋儒诸子之贤,于易图犹多未详之语,可知其中义理难明。因而作者掇拾补遗乃成此书。德沛于易图用力颇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