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方舟经说

方舟经说

六卷。李石(1108-?)撰。李石字知几,号方舟,资阳(今属四川)人,南宋经学家。少从苏符游学,绍兴进士乙科,为成都户。绍兴二十九年(1159)赵逵荐为太学博士,因直性径行,不附权贵,后罢为成都学官,出主石室,闽越之士万里而来,刻石者几千人。后为彭州副职,知黎州。复出知合州、眉州,官成都卒。著有:《读博物志》十卷,堪称中国古代科技知识汇编,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方舟集》五十卷,后二十卷,今佚。《方舟经说》,清《四库总目》未著录。《通志堂经解》亦未收录。其书“周易十例略”云,“春秋有例者起于杜预,易有例者起于王弼,以吾夫子立一定之论。如乾坤二卦,则诸卦之倡,谨始之例也。后之学者因而例之,故作《十例》”。《略》曰:“无咎例,利有攸往例,孚例,悔吝例,厉例,然如吉凶屡见于经,顾乃遗之。”可知其梗概。“周易互体例”,谓“若非互体,则易之变化内外上下不相应;数有所穷,数穷则生成之理或几乎息。易之有互体,出汉人二郑,学《易》者以互体出刘牧,非也。”其说甚有见地,事实上《易》有互体明著经文。“归妹”兑下震上,震长兑少为归妹,六五曰帝乙归妹。“泰卦”震兑互体,九二应六五上,长男少女,故曰帝乙归妹,此其明证。朱熹《易本义》不言互体,然于大壮六五丧羊,于易无悔,独曰卦体,似兑有羊象焉,正是“互体”之运用。来知德《易注》当时推为绝学,而所说中爻之象,即汉以来“互体”之法。“互体”诚然《易》之要义,兹编诸例,以此“互体”之说为最具卓识。其如“左氏卦例”、“左氏诗如例”凡所持论,均不失平正。据清《四库总目》无《方舟经说》,有《方舟易说》及《左氏君子例》、《诗如例》、《诗补遗》均载存目。今此“四书”皆在《方舟经说》中,大概《四库总目》分之,而“别下斋”合之,同是一书而易其名者。李石《方舟经说》标举“互体”之说,持论解说《易经》,颇具慧心,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猜你喜欢

  • 投辖录

    一卷。宋王明清撰。《四库全书总目》录此书是作者晚年所作,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考:“《说郛》卷三十九有《投辖录》四条,前有王明清自序一篇,末题绍兴己卯十月。明清生于建炎元年丁未,至绍兴己卯,年甫三十有

  • 听雨楼法帖

    ① 四卷。清周於礼(1720-1779)辑。周於礼,字绥远(一字亦园),号立崖,云南嶍峨(峨山彝族自治县)人。乾隆十六年(1752)进士,官至大理寺少卿。周於礼书法以苏轼、米芾为宗,笔势雄伟。除该法帖

  • 啸雪庵诗集

    四卷。清吴绡(公元1695年前后在世)撰。吴绡,字素公,又字片霞,号冰仙。江苏长州(今江苏苏州)人,吴水苍之女,常熟许瑶之妻。许瑶,字文玉,顺治九年(1652)进士,官至关内参议道。明末清初画家、诗人

  • 易问

    ①二卷。明郝锦撰。郝锦字絧卿,号于庵,安徽六安人,崇祯时进士,官至福建道监察御史。此书上经及下经各一卷,缺系辞、说卦、序卦、杂卦等内容。任天成为此书做序,谓该书取随其所问而答之之意。全书基本以程传为宗

  • 宋诗纪事补遗

    一百卷。《补正》四卷。清陆心源(1834-1894)撰。陆心源字刚父,一作刚甫,号存斋,晚号潜园老人,浙江归安(今湖州)人。1865年任广东南韶兵备道。1867年调高廉兵备道。后奉调赴闽省,总办税厘通

  • 襄毅文集

    十五卷。明韩雍(1422-1478)撰。韩雍,字永熙,江苏吴县人。正统七年(1442)进士,除御史,擢广东副使,进右佥都御史,总督两广。成化十一年(1475),以贪欲纵酒被劾落职。正德间,谥襄毅。事迹

  • 音韵阐微

    ①十八卷。是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奉敕修撰,雍正四年(1726年)告成的一部官韵。由李光地修撰,王兰生协助,徐元梦校阅。李光地(1642-1718)字晋卿,号厚庵,又号榕村,福建安溪县人。康熙九

  • 宗谱纂要

    一卷。明王应昌撰,王锬续成。应昌字亮之,嵊县(今属浙江)人,生卒不详,万历元年(1573)举人。锬乃应昌子,字长颖,入清后官上海县知县,生卒亦不详。该书主要记叙历代理学源流,分开天第一组,承天第一宗,

  • 韩诗内传并薛君章句考

    四卷。清钱玟撰。钱玟字元杰,号汉村,浙江上虞人,历署西安教谕、长兴训导,道光辛巳(1821)征孝廉方正,赐六品顶戴。《韩诗内传并薛君章句考》只见钞本,《上虞县志》卷十二“人物志”中记载此书,只笼统地称

  • 易大义补

    一卷。清桂文灿撰。桂文灿字子白,南海人。道光二十九年(1849)举人,曾官湖北郧县知县。《清史稿·儒林传》有传。清惠栋曾作《易大义》一书,但只有《中庸》二卷、《礼运》一卷有目无书。作者据惠栋注《明堂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