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改亭奏草
无卷数。明方凤撰。方凤字时鸣,号改亭,昆山(今江苏昆山县)人。正德进士,历任御史。武宗南巡时疏论七事。世宗即位后数争大乱,以灾异来指切弊政,从而被调为广东提学佥事,谢病归卒。《方改亭奏草》载奏议一十八首。其兄方鹏在跋中写道:“时鸣旧稿凡五十余疏,今散失止存此。”方改亭在大礼仪中力持正论,颇著风裁,并以其兄附和张璁、桂萼而劾之,后又自劾。集前有署名王守仁而作的题词,大概为后人假托守仁之名而作。
无卷数。明方凤撰。方凤字时鸣,号改亭,昆山(今江苏昆山县)人。正德进士,历任御史。武宗南巡时疏论七事。世宗即位后数争大乱,以灾异来指切弊政,从而被调为广东提学佥事,谢病归卒。《方改亭奏草》载奏议一十八首。其兄方鹏在跋中写道:“时鸣旧稿凡五十余疏,今散失止存此。”方改亭在大礼仪中力持正论,颇著风裁,并以其兄附和张璁、桂萼而劾之,后又自劾。集前有署名王守仁而作的题词,大概为后人假托守仁之名而作。
四卷。清芮长恤撰。长恤字蒿子,原名城,字严尹。溧阳(今属江苏)人。前明诸生。生卒年及事迹不详。朱熹《通鉴纲目》包括正纲和分注。因为系出自朱子,故其间舛漏,世皆牵强解释。长恤考其本源,知分注非出于朱子之
十二卷。清王又曾(1706-1762)撰。王又曾名一作右曾,字受铭,号谷原。秀水(今浙江嘉兴)人。乾隆十六年(1751),乾隆帝南巡,召试,赐举人,授内阁中书。十九年(1754)进士,官礼部主事,改刑
一卷。清王甡(生卒年和事迹不详)撰。王甡字无量。金坛(今属江苏)人。此书的宗旨为救补姚江学派之失。首录《四书》之文,列为孔子、颜子、曾子、子思、孟子学案。继以朱熹的《白鹿洞规》,次以程端《蒙董铢学则》
一卷。清汪德钺撰。德钺有《周易偶记》。是书敷畅朱义,颇有新得,其说《论语》谓朱论以“效”与“觉”释“学”字,后人或肆诋病,德钺据《易》与《白虎通》证之。说《大学》一篇,自“诚意”以至“平天下”皆从发处
十卷。元赵汸(详见《周易文诠》)撰。赵汸尊其师黄泽之说,《春秋》以《左传》为主,注则宗杜预。《左传》有所不及者,以《公》、《穀》二传通之;杜所不及者,以陈傅良《左传章旨》通之。此书即是采陈傅良之说以补
二卷。清朱如日撰。朱如日字洞彝,号荷轩、莲花厅人。此编成于乾隆二年(1737)。大抵是掇拾图书之陈言,无所发明。《四库全书总目》入存目。
一卷。清程瑶田撰。是编刊洪印绶跋文一篇及文章十一篇:一《读书必先解字举略》、二《字林考逸书后》、三《看篆楼印谱序》、四《说文引经异同序》、五《说文统系图跋》、六《秀采采三字义说》、七《果蠃通义说》、八
①一卷。清姚宪之(?-约1857)撰。姚宪之字涤山,浙江余杭(今临平镇)人,由监生报捐官山东长清县丞。咸丰三年(1853)升宁阳知县。这正是太平军北伐进入直隶,接着北伐援军义进入山东的时候。他根据《黄
十七卷。清吴之英(?-1918)撰述。之英字伯朅。四川名山(今四川省中部)人。由贡生朝考二等,改选灌县训导,后历主成都尊经、锦江两书院讲席。至二十余年,之英为王壬秋入门弟子。同光间,王掌教尊经书院时,
一卷。清李子金(1622-1702)撰。李子金名之铉,字子金,号隐山,河南柘城人,清初布衣数学家。著有《隐山鄙事》十二种,其中有三种数学书:《算学通义》五卷(1676)、《几何易简集》三卷(1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