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慎子

慎子

一卷。慎到(前350-前275)撰。慎到,战国时期赵国人。关于他的事迹,史书记载较为简略。据《史记·孟荀列传》记载:“到为稷下先生,与田骈齐名,至湣王时而去。”《战国策·赵策》亦云:“蔺相如困秦王,归,有矜色,谓慎子……”可见,慎到是战国时期一个相当活跃的社会活动家。慎到的学术思想,极其芜杂。《荀子·非十二子》曾有过这样的评价:“尚法而无法,下修而好作,上则取听于上,下则取从于俗,终日言成文典,及紃察之,则倜然无所归宿,不可以经国定分。”《荀子·解蔽》也曾指出:“慎子蔽于法而不知贤”,“有见于后无见于先”。其“有见于后无见于先”是道家的主旨。其“蔽于法而不知贤”,是韩非法家的言论。慎到的思想,对后来韩非法家学派有过重大的影响。慎到的言论,保存在《慎子》一书之中。《史记·孟荀列传》记载:“慎到著十二论”。《汉书·艺文志》著录:“《慎子》四十二篇”。《史记》裴骃《集解》引徐广曰:“今《慎子》,刘向所定,有四十一篇。”四十一篇可能为四十二篇之误。《隋书》,新、旧《唐书》著录:“《慎子》十卷,滕辅注。”宋朝藏书家陈振孙在《直斋书录解题》中说:《慎子》一书,“今麻纱刻本才五篇,固非全书也。《崇文总目》言三十七篇”。《崇文总目》是北宋时期官府的藏书目录,当时所藏三十七篇,大概是北宋末年散失了。这说明,《慎子》一书在北宋时期已有两种版本,一是官府所藏三十七篇本;二是民间流传的五篇本。金德建在《司马迁所见书考》中认为:三十七篇加五篇,正好等于《汉书·艺文志》中著录的四十二篇。这四十二篇分成二个本子,一是三十七篇本,二是五篇本。到明朝末期,又出现一部《慎子》,分内外两篇,为明慎懋赏伪作。现存《慎子》的版本有《子汇》本,影印明刊本。清严可均辑《守山阁丛书》本。清钱熙祚辑《诸子集成》本,《四库全书》本等。

猜你喜欢

  • 经义图说

    八卷。清吴宝谟(生卒年不详,嘉庆间在世)撰。宝谟为安徽桐城(今桐城县)人,生平不详,所著除本书外,尚有《淡远轩诗集》三十卷。本书卷首例言说:“尝见六经图拓本,相传朱子所订,不知石碣藏于何地。后至京师,

  • 洙泗源流

    无卷数,亦不著撰人名氏。前有自序,亦未署年月。《千顷堂书目》作此书为八卷,宋金华(今属浙江)时荣撰。本书叙儒家源流,序文称所录始于尧舜,以为洙泗之源;终于颜、曾、思、孟,为洙泗之流。然今本所录仅自唐虞

  • 经术要义

    四卷。清高元标(生卒年不详)撰。高元标字琴山,嘉兴(今浙江省)人。《经术要义》是高元标的一部杂纂之作,此书是杂采旧文,分门排纂。自孝行至闺范,共分二十五目,书末附有报应一门,与其它杂纂之书有相似之处。

  • 何御史孝子祠主复位录

    一卷。清毛奇龄(详见《仲氏易》)撰。何御史即何舜宾,因清厘豪强侵占遇害,其子竟杀身以复仇。乡人附祀何氏父子于萧山德惠祠。该祠原祀宋县令杨时和明尚书魏骥。后年久祠圯。移建时,杨、魏入祀,而何氏父子未入。

  • 毛诗问难

    一卷。三国魏王肃撰,清马国翰辑。《隋书·经籍志》著录《毛诗问难》二卷,已佚。《旧唐书·经籍志》同。是篇是马国翰从孔颖达疏《毛诗正义》辑得七节,皆王肃攻郑玄之作,《问难》亦申毛以难郑。如《小雅》“大夫不

  • 皇侃论语义疏参订

    十卷。清吴骞(1733-1813)撰。骞字兔床,号槎客,浙江海宁人。诸生。皇侃《论语义疏》乾隆间由日本传入中土。浙江布政使王亶望首先刊行。鲍氏知其不足又刊之。不久又由日本传入《孟子七经考异补遗》一书,

  • 赏雪堂真迹

    四卷。未著刻者姓名。该帖皆为苏东坡书迹。其中第一卷收《秋柳吟》;第二卷收《天际乌云帖》、《次韵王晋卿送梅花诗》、《屏事斋居简》、《渔父破子》;第三卷收《武昌西山赠邓圣求诗》;第四卷收《祭黄几道文》、《

  • 紫微杂记

    见《紫微杂说》。

  • 千金宝要

    六卷。宋郭思(生卒年不详)撰。郭思,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北宋宣和中曾官徽猷阁直学士,通奉大夫。此书系作者采录孙思邈《千金方》之精要辑成,于宣和六年(1124),撰成并刻石以存。全书共十七篇,载方九百

  • 鲍溶诗集

    六卷。《外集》一卷。唐鲍溶(约813前后在世)撰。鲍溶,字德源,生卒年均不详。元和四年(809)举进士,诗人,仕途不得志。但他所作古乐府诗,成为当时独步诗坛的绝唱。与李益为尔汝之交,韩愈、李正封、孟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