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尚论篇

尚论篇

八卷。清喻昌(1585-1664)撰。此书又名《尚论张仲景伤寒论》、《尚论张仲景伤寒论重编三百九十七法》。喻昌字嘉言,别号西昌老人。新建(今江西南昌)人。喻氏中年读书,以治举子业,崇祯年间,以贡生被选入京,但无所成就。后清兵入关,于是转而隐于禅,后又出禅攻医,研读医书,习内养法,善奕,兼好医学,游于南昌、靖安、常熟等地,医名卓著,冠绝一时,与张路玉、吴谦并称为清初三大家。由于医道精湛,所至活人,治病尤其同情穷人,其事迹流传颇多。著有《医门法律》、《寓意草》等。喻氏在学术上首先倡导伤寒三纲学说,主张错简重订。喻氏是研究《伤寒论》的著名医家之一,其研究《伤寒论》的学术观点宗方有执,但较方氏更有发展。喻氏以“法”作为划分《伤寒论》条文的重要标准之一。所倡导的三纲学说颇有一定学术价值,对后世有一定的影响。其论述温病,强调存阴,对温病学的发展,亦起到促进作用。其次提出秋燥论。其对燥之论述,从其邪气生成、邪病性质、致病特点等一一加以论述,创制清燥救肺汤,这一治疗原则和创立方剂,影响十分久远,为后世医家所推崇。再次提出大气论,辨析胸中阳气的主要作用,用药长于辛温通阳。最后对医案学的发展亦有重要的贡献。强调辨证施治,注重科学,医疗作风严谨。喻氏的临床经验亦十分丰富,治痢用活人败麦散以逆流挽舟,治关格用进退黄连汤升降阴阳等,深受后人崇拜,名噪一时。此书分前后二篇,前篇初刻于顺治五年(1648),本为八卷,乾隆二十八年(1763)江西黎川陈氏重刻时,将八卷合并为四卷,又刻喻昌《尚论后篇》四卷,与前共为八卷。全书约七万余字。简称为《尚论篇》。前四卷主要论述伤寒六经证治大法。卷一包括三篇,为风伤卫、寒伤营、风寒两伤营卫,论述太阳病;卷二为阳明篇,包括太阳阳明、正阳阳明、少阳阳明三篇;卷三论述少阳病;卷四论述三阴病,包括立太阴、少阴、厥阴三篇;三阳经末附合病、坏病、并病,三阴经末附过经不解、差后劳复、阴阳易等内容。卷首论“尚论张仲景伤寒论大意”,次为“尚论王叔和编次之失”,再次为“辨林亿、成无己校注之失”等。喻氏认为仲景原书“甚平易明白,本无深僻,但至王叔和杂以己意,遂使客反胜主”。其后,林亿、成无己校正、诠注都过于尊信王叔和的编次,将“平脉法”二卷之序例置于开篇,实际违背了仲景原意。同时,喻氏认为林亿、成无己注释的错误“十居六、七”(喻昌《尚论篇》卷首有“驳林、成之失”。语)后四卷中前两卷论述温病,后两卷论《伤寒论》诸方。喻氏研究《伤寒论》的学术观点宗方有执,编撰本书亦参考方氏《伤寒论条辨》,但编次与方氏不同,内容有所补正,观点有所发展。对《伤寒论》强调错简重订,其划分调整的方法,与方氏大体相同,尤其在太阳篇中,与方氏的分类完全一样。喻氏以冬伤于寒、春伤于湿、夏秋伤于暑热为四季主病大纲,四季之中,又以冬月伤寒为大纲,伤寒六经则以太阳为纲,太阳经又以风伤卫、寒伤营、风寒两伤营卫为纲,称之“三纲鼎立”。在具体归纳条文时,喻氏十分重视“法”的问题,并以此作为划分《伤寒论》条文的重要标准之一。喻氏论六经病时,均于每经之前述其证治大意。同时又以为目,分列条文,加以注释。在病因上,明确地把伤寒与温病区别开来,并将混入伤寒之中的温热条逐一拣出,另立专篇论述。其论述温病,强调存阴,对温病学的发展亦起到了促进作用。全书论述详明,纲目清晰,对后世论治伤寒者颇有影响,对学习和研究《伤寒论》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但后人对其批评林亿、成无己及其三纲学说亦有异议,其学术上有一定的泥古倾向。《四库全书总目》为此评称:“夫儒者著书尚相祖述,医家融会旧论,何可遽非?况起龙所评方氏则有言皆是,喻氏则落笔即非,亦未免先存成见,有意吹毛,殆门户之见,别有所取,未可据为定论。”评论比较公允。有康熙间原刻本、光绪二十六年(1900)校经山房本、1957年商务印书馆铅印本、《四库全书》本。

猜你喜欢

  • 卷施阁诗集

    二十卷。附《鲒轩诗》八卷。《更生斋诗》十卷。《诗余》二卷。清洪亮吉(生平详见《卷施阁文集)撰。该集均为亮吉个人删订,以编年形式编次,始于乾隆己亥(1779年),止于嘉庆癸亥(1803年),共二十五年的

  • 秋芬室七巧八分图

    十六卷。补遗一卷。清钱云吉女士撰。钱云吉字远清,浙江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此图是其幼年时与其兄钱辰吉所演。采辑前人者多半、自撰者多半,历十余年得一千五百余图。云吉没后,其长女王念慈以其母半生心学所寄,

  • 宋史偶识

    三卷。明项梦原(生卒年不详)撰。项梦原,字希宪,秀水(浙江嘉兴)人。万历年间进士。官至刑部郎中。《宋史偶识》是他读《宋史》时,随笔摘录的。书中的见解可供读史者参考。此书有清浙江巡抚采进本。

  • 绿溪全集

    五种,六卷。清靳荣藩撰。靳荣藩字介人,黎城(今属山西省)人。生卒年不详。乾隆年间进士,曾官河南新蔡知县。靳氏熟于明史,著有《吴诗集览》,于吴伟业诗中有犯忌之处多为删除,然征引掌故,颇为详博。五种为《绿

  • 灵卫庙志

    一卷。明夏宾撰。夏宾,生卒仕履均不详。该书记南宋初朱跸等人事。南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金兵进攻临安,守臣康允之弃城逃跑,钱塘令朱跸和县尉金胜、祝威率领民兵拼死抵抗,使杭州人能有机会逃出,三人最后

  • 三鱼堂剩言

    十二卷。清陆陇其(见《古文尚书考》)撰。此书原名《日钞》,皆陆氏平时札记之文,未分门类。其甥陈济为之排次成编,亦不立标题,而基本有类可寻。一卷至四卷皆说五经;五卷、六卷皆说四书,又附《太极图说》、《近

  • 梅里志

    四卷。清吴存礼撰。吴存礼奉天(今辽宁沈阳)人。生卒年不详。官至江南巡抚。本书记述吴氏先世事。《史记·吴世家》张守节正义云:“泰伯居梅里,在常州无锡县东南。”吴存礼以吴氏出自泰伯,故以《梅里》名书。有清

  • 朱子语类

    一百四十卷。宋黎靖德汇编。黎靖德生卒年不详。是书亦称《朱子语录》。朱熹既没,门人各记其所闻之语。嘉定八年蜀人李道传始取三十三家,刻之于池州,曰“池录”。嘉熙二年其弟性传,又取四十二家刻之于饶州,曰“饶

  • 活幼心书

    三卷。元曾世荣(生卒年不详)撰。曾世荣,字德显,号育溪,衡阳(今属湖南省)人,通儒而工医,尤擅长幼科。此书得宋翰林侍医戴尧道之传,作者又据遗书精选增删,编次而成,订为上、中、下三卷,而下卷又分子卷四,

  • 南畿志

    六十四卷。明闻人铨修,陈沂纂。人铨字帮正,余姚人。嘉靖五年进士,授宝应知县,历官至提督南畿学政、湖广按察司副使。官宝应时,曾纂修《宝应县志》。陈沂后改名鲁南,号石亭,应天(今南京)人。正德进士,官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