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尔雅正义

尔雅正义

二十卷。清邵晋涵撰。邵晋涵(1743-1796)字与桐,又字二云,号江南,浙江余姚人。清史学家、经学家、训诂学家。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进士,三十八年(1773年)召修《四库全书》,除翰林院庶吉士,次年授编修,累官至翰林院侍讲学士,兼文渊阁直阁事。博闻强记,熟通经史,于经专宗训诂,于史继承黄宗羲之学,极为章学诚所推重。于四库全书馆主史部,辑《旧五代史》,史部提要亦多出其手。参与纂修《续三通》、《八旗通志》等;辑《南都事略》未竟而卒;著《尔雅正义》及《孟子述义》、《穀梁正义》、《韩诗内外考》、《南江诗文稿》、《輶轩日记》等多种。邵疏为补郭注邢疏未备之作。是书撰作之例有六:一曰校文、二曰博义、三曰补郭、四曰证经、五曰明声、六曰辨物。黄季刚《尔雅略说》评邵疏得失曰:“清世说《尔雅》者如林,而规模法度,大抵不出邵氏之外。虽笃守疏不破注之例,未能解去拘挛;然今所存《雅》注完书,推郭氏最善;坚守郭义,不较胜于信陆佃、郑樵乎?惟书系创作,较后人百倍为难。故其校文,于经于注多所遗漏,不如严元照《尔雅匡名》、王树楠《尔雅郭注补正》。其博义,于诸家注义搜采不周,不如臧镛堂《尔雅汉注》。其补郭,则特为谨慎,胜于翟晴江之为。其证经、明声,略引其端,而待郝氏抽其绪。其辨物,则简略过甚,又大抵不陈今名。”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谓“此书仍疏郭注,但旧本经文有讹舛,注亦多脱落,二云先据唐石经及宋椠本详为增校。又博采汉舍人、刘歆、樊光、李巡、孙炎、梁沈旋、陈顾野王、唐裴瑜诸君佚注,以郭为主而分疏诸家于下;郭注云未详者,则博征他经之汉人注以补之;《尔雅》缘音训义者颇少,二云更取声近之字,旁推交通,申明其说。书凡三四易稿乃定。”胡朴安《中国训诂学史》谓“邵氏《正义》,为纠正邢氏义疏而作。其援引审,一证于群籍,一考求于声韵之递转,体制亦颇矜慎。漏略沾滞之处,或不能免。盖邵氏本精于史学,其书又成于乾隆中叶,当时声韵训诂之学尚未极盛,凭藉未宏,斯成业寡色。宋氏翔凤谓邵氏之书,犹未至于旁皇周浃穷深极远者,此也。”邵疏仿唐孔颖达《五经正义》,故谓之“正义”。有《清经解》本、学海堂本、中华书局《四部备要》本。又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水层轩刊本附《释文》三卷。

猜你喜欢

  • 子相文选

    五卷。明宗臣(1525-1560)撰。宗臣,字子相,号方城山人。江苏兴化人。嘉靖二十九年(1550)进士。累迁刑部员外郎。贬福州布政使司左参议时,曾率军击退倭寇。卒官时仅三十六岁。著有《宗子相集》。其

  • 翰院琼琚

    八卷。旧本题明杨慎(1488-1559)编。杨慎,字用修,号升庵。新都(今属四川)人。杨延和之子。正德六年(1511)举进士第一。授修撰。其博文强识、著述甚丰(百余种),明时推为第一。其书饾饤补缀,类

  • 问义轩诗钞

    二卷。《胜草》一卷。清庄纶渭(约1757年前后在世)撰。庄纶渭字对樵,号苇塘,武进(今江苏常州)人,生卒年均不详,乾隆七年(1742)进士,官定海县知县。著有《问义轩诗钞》。是集为庄纶渭亲手编定。凡二

  • 观古堂所著书

    二集,十六种,三十五卷。清末民国初叶德辉撰。是书以考订古本、搜辑佚书为主。如据日本天文本单经《论语》作校勘记;《淮南子》汉人注有高诱,许慎两种,而许注多淆乱于高注中,叶德辉据《意林》等,辑出许注,名《

  • 内方先生集

    十卷。明童承叙(约1521年前后在世)撰。承叙字子兰,一字汉臣。湖广沔阳人。后始祖自沔徙居内方山下,因号内方山人。正德十六年(1521)进士。官左庶子,兼翰林院侍讲,国子监司业。集前有目录,卷一前半为

  • 愿学编

    二卷。明胡缵宗(1480-1560)撰。胡缵宗初字孝思,后更字世甫,号可泉,自号鸟鼠山人,秦安(今属甘肃)人。正德进士,授翰林院检讨,出为嘉定判官,迁知潼川,历吏部郎中、安广知府、右副都统御史、山东巡

  • 切字释疑

    一卷。清方中履撰。方中履字素伯,安徽桐城(今安徽桐城县)人。以智之子,中通之弟。幼从父游于方外,晚年筑“稻花斋”于湖上,专心著述,所著《古今释疑》十八卷,入《四库全书提要·子部杂家存目》。案《古今释疑

  • 荀子集解

    二十卷。清王先谦(见《尚书孔传参证》)撰。是书汇集了清代学者考订研究的成果,可谓清代《荀子》研究集大成之作,虽不能说全面收集,但不失为研究《荀子》提供最方便的书。是书,集录诸家校释荀书之言,而分别依次

  • 说文引经例辨

    三卷。清雷浚(1814-1893)撰。雷浚字深之,一字广文,号寓楼,又号甘溪,江苏吴县人。通小学,精校雠,以刊书为业。著作尚有《说文外编》,叙刻顾广圻《说文辨疑》、刘禧延《说文碎金》及自著二种为《雷刻

  • 日本访书志补

    一卷。清杨守敬撰,近人王重民辑。杨守敬,详见《日本访书志》。杨氏出访日本期间,广收秘籍古本,编纂了《日本访书志》,但由于年老体弱,一些善本尚未整理、收录其中。王重民等人参考大量杨氏遗书、题跋,用数年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