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小尔雅

小尔雅

亦称《小雅》。十三篇,即《广诂》、《广言》、《训》、《广义》、《广名》、《广服》、《广器》、《广物》、《广鸟》、《广兽》、《度》、《量》、《衡》。十三篇中《度》、《量》、《衡》三篇《尔雅》所无,为《小尔雅》新增者。另十篇皆为增广补充《尔雅》者,故称“广”也。《小尔雅》所释词语名物计三百七十四事(胡朴安统计),大多数为《尔雅》所未备,少数见于《尔雅》者,释义与《尔雅》亦有别,唯《广言》之“卬,我也”;“登,升”也等条与《尔雅·释诂》无别,这些词条可能为后人所窜入。《汉书·艺文志》于“孝经类”载《小尔雅》一篇,无撰人名氏;《隋书·经籍志》“论语类”有《小尔雅》一卷,注:李轨略解;《旧唐书·经籍志》“小学类”有《小尔雅》一卷,注:李轨解;《新唐书·艺文志》载《李轨解小尔雅》一卷,可证宋以前无道撰人名氏者。宋人所编《崇文总目》及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王应麟《玉海》所引《中兴馆阁书目》,皆云孔鲋所著。《宋史·艺文志》载孔鲋撰《小尔雅》一卷。宋人无道李轨解者,是晋人李轨注,宋时已亡佚不传矣。《汉志》所载之古本《小尔雅》亡佚甚早,今本《小尔雅》为后人从《孔丛子》中抽出别行的。《孔丛子》旧题孔鲋传。孔鲋是孔子八世孙,为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博士,事迹见于《史记·孔子世家》。孔鲋无著《孔丛子》的记载,宋濂《诸子辨》、胡应麟《四部正讹》、姚际恒《古今伪书考》等并云《孔丛子》乃伪书。今本《小尔雅》为《孔丛子》之第十一篇,其书非孔鲋所撰无疑。今本《小尔雅》作者问题,清儒争论纷纭,可归纳为三说:甲、谓今本《小尔雅》是后人掇拾而成书,非古小学遗书。此说戴震主之,段玉裁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并同戴说;乙、谓三国魏人王肃所伪造。此说臧镛主之;丙、谓是古小学之遗书,而采入《孔丛子》者。此说胡承珙主之,宋翔凤、葛其仁、王煦、朱骏声、任兆麟等并同胡说。《小尔雅》一书非孔鲋所撰无疑;谓王肃著,证据不足;其书体例尚较严整,亦非后人掇拾王肃、杜预等人之说而成者;胡氏等人谓乃古小学遗书而采入《孔丛子》之说为是。《小尔雅》成书甚早,书成于《尔雅》之后不久,汉世此书已见征引,魏晋以后征引尤多。晋人李轨为之注解。李氏注解之本至宋已佚。宋人遂从《孔丛子》第十一篇中将《小尔雅》钞出,而成别行之本。此本与《汉志》所载者不当大异,乃魏晋人伪造《孔丛子》时,摭取流行于其时的《小尔雅》纳入书中。故《小尔雅》并非伪书,确为古小学之遗书也。《小尔雅》书名,宋宋咸注释曰:“经传字义有所未畅,绎而言之,于《尔雅》为小焉。”此篇乃羽翼《尔雅》之作,故于《尔雅》称“小”也。《小尔雅》训诂体例全仿《尔雅》。《广诂》、《广言》、《广训》三篇,大体用“某者某也”方式,多集比若干同义近义之词,然后用训释词概训释其意义,如《广诂》之“逼尼、附、切、局、邻、傅、戚,近也。”是为“通训”之法。《广义》以下十篇,则多用“某某谓之某某”或“某某曰某某”之例,多数为一词一训,训释词既训释其意义,往往又辨析相类相关语词名物间的区别。《小尔雅》收词甚少,连训释语在内尚不足万言,且因《孔丛子》为伪书,遂多以为《小尔雅》亦为伪书,故清代学者,对此书殊少征引,不甚重视。然此书成书甚早,且能增广补充《尔雅》所未备,故与《尔雅》有并存之价值;是书保存的古代词语名物,是汉语词汇史研究有价值的材料,也是经籍训诂的重要工具。胡朴安《中国训诂学史》将是书训诂与毛传、郑笺相较,证明相合处甚多,说明《小尔雅》确足以广《尔雅》之所未备,亦为训诂之资粮也。故魏晋以降,传注多所征引,李善《文选注》引之尤多,可证是书在训诂学上有相当高的价值。黄季刚曰:“清人则以其在伪书中,多不肯引用,不知《小尔雅》与经传相应,宋翔凤《训纂》可取证。”(《文字声韵笔记》)阳山顾氏《文房五雅全书》、《说郛》、《古今逸史》、《汉魏丛书》、《龙威秘书》等皆收有《小尔雅》。顾氏本据夷白斋宋本重雕;尚有明胡文焕校刊本、徐北溟据唐石经校乾隆刊本、卢抱经堂校刊本;《丛书集成》初编据顾氏本排印,最易得。

猜你喜欢

  • 道乡集

    四十卷。宋邹浩(1060-1111)撰。邹浩,字志完,常州晋陵(今江苏常州市)人。元丰五年(1082)进士。为扬州颍昌府教授,吕公著、范纯仁为郡守,皆礼遇之。哲宗时,为右正言,累上疏数章惇之不忠,于是

  • 省愆稿

    五卷。明刘魁(?-1549)撰。刘魁字焕吾,泰和(今江西)人。正德二年(1507)举人。官至工部员外郎。嘉靖初,疏谏雷坛工作太急,忤旨廷杖,与杨爵、同怡同长系镇抚司狱。久之释归而卒。隆庆初赠太常寺少卿

  • 破邪论

    二卷。唐代释法琳(572-640)撰。法琳,俗姓陈,原籍颖川(治所在河南许昌)人,祖上仕隋,寓居襄阳。少年出家,游历金陵、楚郢(江陵)各地,广习儒释经书,博综词义。隋末,蓄发俗服入关,隐居青溪山鬼谷洞

  • 记大同武州山石窟寺

    一卷。近人陈垣(1880-1971)撰。陈垣,字援庵,广东新会人。对火袄、摩尼、佛、道、天主等宗教,以及元史、年代学,校勘,辑佚,史讳等方面,均有开创性的成就。著述颇丰。有关佛教方面的著述,主要有《中

  • 槐轩集

    十卷。清王曰高(约1673前后在世)撰。王曰高,字登孺,一字北山,号槐轩,生卒年不详。茌平(今属山东茌平)人。顺治十五年(1658)进士。授庶吉士。后改为给事中,历十七年多有建白。著有《槐轩集》。是集

  • 产育保庆集方

    见《产育宝庆集》。

  • 春秋匡解

    六卷。明邹德溥(见《易会》)撰。《明史·艺文志》作八卷。该书专为科举考试而作,于《春秋》经文拟出题目,每题拟一破题,下引胡安国《春秋传》之说,并论及作文方法。《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疑为书坊伪托。今上海图

  • 黑鞑事略笺证

    一卷。王国维撰。作者生卒年代及事迹见《刘祁西使记校注》条。《黑鞑事略》一书,李文田曾著有札记,但王国维所作此书考证尤为精密。王国维认为《黑鞑事略》中双行小注,都是彭大雅自注;彭氏所云按只,与徐氏所云按

  • 四民月令

    一卷。崔寔撰。崔寔(?-170年),字子真,涿郡安平(今属河北省)人。东汉桓帝时,论当世便事数十条,名为《政论》,指切时要,屡迁郡守,官至尚书。该书《隋书·经籍志三》著录、《新唐书·艺文志三》著录,《

  • 周易引端

    四卷。清邵宝华撰。邵宝华字荆献,号纯斋。河南西平人。此书意在发明周易义理,于象数涉猎不多。有时杂引史事证经,多不切确。如释“屯”其膏为:“君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吾于前明崇祯见之。”释“明夷”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