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齐录
五卷。明张玭(生卒不详)撰。张玭,字席玉,石州(今山西省离石县)人。明嘉靖年间(1535)进士,官至南京户部右侍郎。《夷齐录》记有关伯夷、叔齐事迹。张玭曾守永平府,永平府城西孤竹故城有清德庙,以祭祀伯夷、叔齐,张玭因而收集历代有关二人的祀典和诸家艺文,编为《夷齐录》。据该书目录,原本有图,今无,概为传写者所佚。《四库全书总目》载该书为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
五卷。明张玭(生卒不详)撰。张玭,字席玉,石州(今山西省离石县)人。明嘉靖年间(1535)进士,官至南京户部右侍郎。《夷齐录》记有关伯夷、叔齐事迹。张玭曾守永平府,永平府城西孤竹故城有清德庙,以祭祀伯夷、叔齐,张玭因而收集历代有关二人的祀典和诸家艺文,编为《夷齐录》。据该书目录,原本有图,今无,概为传写者所佚。《四库全书总目》载该书为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
一卷。清廖平(详见《四益易说》)撰。作者认为向来言《春秋》三传的学者往往喜言其异而不言其同,于是调合三传,进行折衰。该书持论多主观臆说,往往依违《左传》、《公羊传》、《穀梁传》之间,强作调人,见解新奇
一卷。清陶尔穟(约1692年前后在世)撰。陶尔穟,字颖儒。青浦(今上海市青浦县。一作华亭)人。康熙进士,官葭州知州,工诗词。本集前有曹溶序,称其为人巧极,天工错。颜光敏序,称其七古似青莲、长吉,近体不
见《佛家历代通载》。
十二卷。清方宗诚(详见《读易笔记》)撰。作者认为孔子作《春秋》以明先王的大义,而使乱臣贼子有所惧,故凡是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交际之事,虽小必书,以说明动乱自微而著。《春秋集义》据“经世”“道名
十卷。清刘树堂自刻其书。刘树堂字景韩,曾任河南巡抚。此帖是其与幕友章寿彝、章寿鼎同刻。此刻以十天干分卷。甲、乙、丙三卷,书秦篆汉隶。丁卷以下,杂古今人书。全十卷皆袖珍小册,拓墨甚精,意在传之永久。刘树
一卷。魏王弼(226-249)撰。清马国翰辑。弼字辅嗣,山阳(今河南焦作)人,魏著名思想家。著有《周易注》、《周易略例》、《老子注》、《老子指略》,《隋书·经籍志》有《论语释疑》三卷。马从皇侃《论语注
十二卷,清江锡麒修,陈昆纂。江锡麒,全椒人,曾任云阳县知县。陈昆,字友松,开江人,进士。云阳旧志,自乾隆年间纂修后,越百余年,至此始重修。《云阳县志》咸丰四年(1854)刻本,共十二卷。分为:卷一,序
二卷,明赵南星(1500-1627)撰。赵南星字梦白,号侪鹤,别号清都散客。高邑(今河北元氏县)人,万历年间进士。历任户部主事、吏部考功、文选司员外郎。万历二十一年(1593)被诬专权植党,贬官为民。
一卷。明陈继儒(生平见《邵康节外纪》)撰。此书主要录书画家杂事,间及一些书画名迹。但所载者多缺略不全,而载《岐阳石鼓》、《王祥卧冰》、《刘蜕之冢》之类又显泛滥。末中又附《书画金汤》四则:一“善趣”,一
一卷。汉邹阳(生卒年不详)撰。邹阳,齐(今属山东)人。初与吴严忌、枚乘等俱侍吴,吴王因立太子一事怨恨朝廷,阴谋反叛。阳上书极谏,吴王不纳。阳恐祸己,与枚乘、吴严忌至梁,跟随梁孝王。后羊胜等人嫉妒邹阳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