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唐登科记考

唐登科记考

三十卷。清徐松撰。徐松(1781-1848),字星伯,直隶大兴(今属北京市)人。嘉庆年间进士,任《全唐文》馆提调兼总纂,后由翰林院编修擢湖南学政、潼商兵备道,因事谪戍伊犁,赦还后复官内阁中书、陕西榆林知府。博览群书,精于史学,尤长于地理之学。著述有《西域水道记》、《新疆识略》、《唐两京城坊考》、《唐登科记考》等,又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宋会要》三百六十六卷,为传世的《宋会要辑稿》。科举制兴于隋,盛于唐,初有进士题名录,记录同榜者姓名、郡望、行第等,以为纪念。随后,就此原始记录加以扩充、整理、分卷,成为“登科记”专书。这类专书,先是私人著述,唐宣宗时由于执政的爱好与提倡,便出现了官书。大中十年(856),郑颢始奉敕编呈《诸家科目记》十三卷,宣宗阅后下令逐年编录。有唐一代,“登科记”一类的著述,据徐松在该书《例言》中所考,“不下十余家,见于《新唐书·艺文志》者,惟三家而已”。其崔氏《唐显庆登科记》五卷,所载自唐初至五代后周显德年间,已非原书。姚康《科第录》十六卷,自武德至长庆二年为十一卷,其后又被续补自长庆三年至天珰丙寅(906)。李奕《唐登科记》二卷,至宋散失,仅存《登科记序》一篇。这些著述,南宋洪适重加编集,为《唐登科记》十五卷。至元代以后,这类著述日渐散佚,仅《文献通考》卷二九、卷三十中保存有“唐登科记总目”、“五代登科记总目”。徐松即以此为纲,从大量文献资料中辑录纂集成该书,时在道光十八年(1838)。该书前二十六卷,编年载录自唐高祖武德元年(618)至五代后周显德六年(959)科举沿革大事、知贡举者姓名、各科录取人数及可考者姓名、试题与对策原文。每项资料,均注出处。卷二十七附考,按科著录年代不详的人物:进士科六百九十三人,明经科二百五十六人,制科七十六人,总计一千零二十五人,以大致年代为序。最后三卷为别录,辑录有关唐五代科举掌故、议论、诗文等文献资料。该书取材广泛,史籍、方志、类书、文集、笔记、碑志,汇辑唐五代有关科举的各种资料为一书。对于某些问题的考订翔实,加有按语。该书可视为是有关唐五代科举问题的一部系统的工具书,最初由王先谦于光绪十四年(1888)编入《南菁书院丛书》刊行。1941年,岑仲勉著《登科记考订补》,收入《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十一本。1984年,中华书局以《南菁书院丛书》本为底本,参以岑仲勉订补,出版了校点本,分三册。

猜你喜欢

  • 全易十有八变成卦定议

    一卷。明喻国人撰。此书以为数九则满,数六则谦,谦则益。所以大易总不外九损三,变为坤六。坤六益三,变为乾九。或乾九坤六交相损益,十有八变以成卦而已。自以为《易经》成卦之论至此而定,故以“定议”名之。《四

  • 西村省己录

    二卷。明顾谅(生卒年不详)撰。谅字希武,上虞(今浙江省上虞县)人,西村乃其别号,洪武中以荐为无锡县教谕。该书所录,皆关于修省之论。《四库全书总目》谓其“大旨醇正,词亦平近易晓,然持论未免稍迂”。此书一

  • 屏风帖

    一卷。宋王允初刻。王允初,生平及里贯不详。据《唐会要》载,唐太宗李世民曾于“正观”(可能是“贞观”之误题)十四年(641)书有“真草书屏风”,尽述前代得失与治乱之迹,以示群臣,且笔力遒劲,为一时之绝。

  • 求阙斋日记类抄

    二卷。清曾国藩(详见《求阙斋读书录》)撰。此书由王启原分类辑录曾国藩日记而成,上卷分问学、省克、治道、军谋、伦理五类,下卷分文艺、鉴赏、品藻、赜养、游览五类。有一定价值,可供研究曾国藩思想、活动及近代

  • 五莲山志

    十卷。清释海霆撰。海霆,号惊龙,山东诸城五莲山僧。《五莲山志》清刻本,为十卷。分为:卷一,峰峦泉石与寺殿楼阁。卷二,缘起宗派、世系、本山住持、开山大师本传、诸师本传像赞、客寓护法、物产、庄田。卷三至卷

  • 文起堂集

    十卷。明张献翼(?-1601)撰。其生卒里籍详见《纨绮集》。是集凡十卷。其中赋一卷,诗六卷,杂文三卷。其诗文多参以俳偶。张献翼虽与李攀龙笔札往还,而与皇甫涛则尤契。《四库全书总目》则称“其含咀魏、晋,

  • 陈氏易说

    四卷。清陈寿熊撰。陈寿熊字献青,又字子松。江苏震泽人。于周易研究甚深。著述颇丰。除本书外,还有《周易集义》、《读易汉学私记》、《读易启蒙》、《周易正义举正》、《周易本义笺》等。全书四卷,卷一为上经,卷

  • 明末五小史

    即《五藩实录》。

  • 畏庵集

    十卷。明周旋(约1450前后在世)撰。周旋,字中规,别号畏庵,永嘉(今浙江永嘉县)人(生卒年不详)。明正统元年(1436)进士第一,官至左春坊左庶子。著有《畏庵集》。是集凡十卷,其中诗、赋五卷,杂文五

  • 蒙古字韵

    二卷。撰人不详。是一部中国元代用八思巴字拼写汉语(也称八思巴汉语)的韵书。编著于1269-1292年之间。元刻本流传至清道光年间,后亡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小学存目”著录,云有“两淮盐政采进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