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吴氏经说

吴氏经说

三卷。清吴凌云(生卒年不详)撰。凌云字得青,号客槎,江苏嘉定(今属上海市)人,嘉庆五年岁贡生。嗜好读书,经师遗说,无不通览。曾借馆于钱大昕孱守斋,尽读其所藏书。所著《十三经考异》,援据精核,多前人所未发。又有《小学说》、《广韵说》各一卷及《经说》三卷(即本书),海盐陈其干合刊付刻,题名《吴氏遗著》。凌云根柢扎实,同乡钱大昕曾采用其论说入《养新录》。本书初刻于陈氏五百卷阁,五卷,名为《吴氏遗著》。大体上是取十三经注疏释文中文字、训诂互不相同的,加以剖析,间或与许、郑各家相驳难。如认为“后”应训为“尾下窍”,“甘”就是“柑”的本字,都推本造字之始,不迷信依附前贤。又如认为“特牲馈食礼豆笾鉶在东房”所注“房中之东,先儒都言天子、诸侯有东、西房,大夫、士只有东房西室,故郑以东房为房中之东”不可信,并论述说,以堂而言,栋的前楣下有两条楹,那么后楣也一定有两条楹,两楹之间有墙壁,墙壁有户牖,户牖之内是室,室势必居于中。室东为东房,室西为西房,也是势所必然。因其在室的两傍,因此“房”字从户方,“房”就是“旁”。如果大夫、士没有西房,那么室西无屋,决无此理。所论切中要领。“溠水”条也如此。书中也有不尽如意之处。有广雅书局丛书本(见《杂著·吴氏遗著》)。

猜你喜欢

  • 吴氏家乘

    一卷。作者不详。该书纪吴昌寿事实。昌寿,浙江嘉兴人,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进士,官至湖北、河南、广西等地巡抚,颇有政迹。死后,各地士民呈请入祀名宦。书中汇辑各地公呈及礼部议奏等。现有同治年刊本。

  • 抑庵集

    十三卷。《后集》三十七卷。明王直(1379-1462)撰。王直,字行俭,号抑庵。江西泰和人。永乐二年(1404)进士,授修撰,迁少詹事,兼侍读学士。正统间,拜吏部尚书。天顺初,以老疾乞休。卒谥文端。事

  • 后汉公卿表

    一卷。清练恕撰。练恕,广东连平州人。练廷璜之子。练廷璜序中载记,练恕幼年很聪明,九岁能读《汉书》,十一岁作《后汉书公卿表》。很勤奋,寒暑不间断,经三次易稿而成。后来得了喀血病,父不许他再看书,他仍然找

  • 帝鉴图说

    无卷数,明张居正、吕调阳撰。张居正(1525-1582),字叔大,号太岳。嘉靖进士,任庶吉士、翰林院编修,力主改革弊政,隆庆元年(1567年)进入内阁参预机务,万历元年(1573年)任内阁首辅,在任时

  • 清太宗实录

    十六册又实录残卷。清代官修。现存清代实录中太祖、太宗、世宗三朝都经过重修和校订。《太宗实录》初修于顺治九年(1652),康熙二十二年(1683)重修,雍正十二年(1734)又加校订,乾隆初始成定本。是

  • 幸存录

    六卷。明夏允彝(?-1645)撰。夏允彝字彝仲,号瑗公,松江华亭人(今上海市松江人),明末江南名士,畿社领袖。崇祯十年(1637年)进士,官长乐县知县,有廉能,极得人望。与张溥等人的复社通声气,为同志

  • 续诗品

    一卷。清袁枚(详见《随园诗话》)撰。《续诗品》是袁枚仿唐代司空图《二十四诗品》而作的论诗专著,在其诗论中有着重要地位。袁枚在《续诗品》前小序中说:余爱司空表圣《诗品》,而惜其只标妙境,未写苦心;为若干

  • ■古楼汉石纪存

    一卷。清潘祖荫编。潘祖荫,详见《攀古楼彝器款识》条。本书卷端题汉石纪存,书内首为汉沙南候获石刻缩本,次为双钩原本,次为张之洞释文,末为张之洞、吴大澂、王懿荣的考识及潘氏的题识。本书虽署名汉石纪存,而书

  • 东林点将录

    一卷。明王绍徽撰。王绍徽(生卒年不详)。咸宁(今陕西西安)人。万历进士,授邹平知县,历户部给事中、太常少卿。原“居官强执,颇以清操闻”,(《明史·阉党传》)天启间附魏忠贤,进吏部尚书,后因卖官获赃落职

  • 陶韦合集

    十八卷。明凌濛初(1584?-1644)编。凌濛初,字玄房,号初成,稚成。乌程(今属浙江湖州市)人。少时不得志,专以刻书著作为事。崇祯四年(1631)以付贡选授上海县丞,后擢徐州判,因剿寇有功,授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