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吏学指南

吏学指南

八卷。元徐元瑞撰。徐元瑞,吴郡(今苏州)人。身世不详。本书成于元成宗大德五年(1301)。据作者自序称,“善为政者,必先于治,欲治必先明乎法,明法然后审刑,刑明而清,民自服矣。所以居官必任吏,否则政乖,吏之于官,实非小补。”鉴于“初学之士,妙龄而入,律书要旨,未暇师承,巧诋之风,薰染日著”,故“摘当今吏用之字,及古法之名”,编成本书,“期在启蒙”。元代重用吏,显然,作者撰写本书的目的是让初入官场的人了解各方面的情况。于教导之中,有规诫之意,并倡导崇法爱民。本书的内容包括了政治、法律、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的术语,共分为九十一类,如“吏称”、“才能”、“政事”、“官称”、“统属”、“法例”、“礼仪”、“狱名”、“听讼”、“服制”、“禁制”等。每类之下有若干术语,共列2109条。每条之下有简明的解释,指出词语的含义,有的再加申说。如“部曲”条称:“此等幼无所归,投身衣服,其主以奴畜之,别无户籍,唯随本主籍贯。若此之类,名为部曲,及其长成,许得通娶良人。”又“亲民官”条称:“临民之官曰亲。盖亲者,爱也。取爱养兆民之意。”就本书撰写宗旨及全书内容而言,亦可称为“元代官吏手册”,或“元代公文用语辞典”。本书原附入《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中,未单行。《四库全书总目》子部·杂家类存目七收入。因该《全集》是一部叙述家规家训之书,往往被人所忽视,且其性质又与《吏学指南》不相近,因此使《吏学指南》这部有价值的书被埋没了六百余年。《贩书偶记》始单独列出,注明为元刊本。作为《全集》本,有元、明刊本。而单行本,始有1951年日本东京东洋史研究会油印本。后台湾文海出版有限公司于1979年4月据油印本改版排印,出版了标点本,并改正了油印本中的许多错误,附有《吏学指南笔划索引》,颇便读者。是为目前最好的版本。另有浙江古籍出版社的点校本。

元徐元端撰。元瑞平江(今江苏苏州)人,生平事迹未详。书成于成宗大德五年(1301),全称《习吏幼学指南》,书前有作者自序,称“摘当今吏用之字及古法之名,首冠以历代吏师,终继于恕刻轨范,类成一书,目曰《习吏幼学指南》。”是一部吏学的启蒙读物。内容分“历代吏师类录”和“为政九要”两大部分,集释吏负习用的政治、经济、法律术语共计二千一百零九条,分为九十一类。解释简明帖切,如释“斡脱”为“谓转运官钱,散本求利之名也”等。传世有明刊《启蒙必用事类全集》本和日本、朝鲜刻本等,1988年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点校本,是目前较好的本子。

猜你喜欢

  • 读史漫录

    十四卷,明于慎行(1545-1607)撰。于慎行,字可远,更字无垢。山东东阿(今山东阳谷县)人,隆庆戊辰(1568年)进士。万历初,历翰林院修撰,充日讲官,因弹劾张居正夺情,引病辞官,张居正去世后,又

  • 官职训

    三国吴韦昭撰。是书已佚,清毕沅辑得三条,附于《释名补遗》内。参见“辨释名”。

  • 诗学识要

    五卷。清杨登训撰。登训字鉴泉,舂陵(今湖北枣阳市)人。生卒年不详。嘉庆、道光间,司铎麻阳,性耽吟咏,有诗集行于世。该书前有道光元年(1821)许邦光序,及登训自序,知其书乃司铎麻阳时所作。其书凡五卷,

  • 光绪临朐县志

    十六卷,首一卷。清姚延福修,邓嘉缉、蒋师辙纂。姚延福字介生,江苏上元(今江苏南京)人,监生出身,光绪七年(1881)任临朐县知县。下车伊始,即留意一方故事,研求其利弊而予以变革。邑志创修于明嘉靖三十一

  • 广弘明集

    三十卷。唐代僧人道宣(596-667)撰。道宣是法名,其俗姓钱。原籍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人,另有人认为他是丹徒(今属江苏)人,或长城(治所在今浙江省长兴)人。曾为长安西明寺上座,参与玄奘译场,负责文

  • 吟窗杂录

    五十卷。明陈应行(约1126前后在世)编。陈应行字字里,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著有《吟窗杂录》。是集收集诸家诗论而编成。前有绍兴五年(1135)重阳后一日浩然子序。序末有嘉靖戊申(1548)孟夏崇文书堂

  • 吕子节录

    四卷。《补遗》二卷。清陈宏谋(1696-1771)编。陈宏谋字汝咨,号榕门,临桂(今属广西壮族自治区)人。雍正进士,官至东阁大学士。外任三十余年,皆有声。著有《湖南通志》、《训俗遗规》、《大学衍义辑要

  • 同文铎

    三十卷。明吕维祺撰。《音韵日月灯》之二。吕氏生平见“音韵日月灯”。是书以一百六韵为纲,而以三十六母四等为纬。每字之下诠释其义,字上注明字纽及开合等呼。举一百六部之字以三十六母易其先后,大致本之于《洪武

  • 国史纪闻

    十二卷。明张铨(?-1621)撰。铨字宇衡,明沁水(今属河南)人。万历进士,官至监察御史,巡按辽东。著有《国史纪闻》。此书以年月系事,有纲有目。起自元至正十二年(1352)朱元璋起兵濠州,讫于武宗正德

  • 抱朴子

    见《抱朴子内外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