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切韵考

切韵考

①分内外篇。《内篇》六卷:《外篇》三卷。清陈澧撰。陈澧(1810-1882)字兰甫,号东塾,学者称东塾先生。广东番禺(今广州市番禺县)人。道光十二年(1832年)举人,官河源县训导,后为广州学海堂学长数十年,晚年主讲菊坡精舍,从学者甚众。学识渊博,尤精文字音韵之学。尚著《说文声表》、《声律通考》、《汉儒通义》、《东塾读书记》等多种。《切韵考》是研究《切韵》音系的一部重要著作,影响很大。《内篇》六卷,卷一《序录》;卷二《声类考》,考证《切韵》声类;卷三《韵类考》,考证《切韵》韵类;卷四《表上》、卷五《表下》,把所考韵类列成韵表;卷六《通论》,论列理论问题。《外篇》三卷:卷一《切语上字分并为三十六类考》,云:“唐宋时通行者《切韵》、《唐韵》、《广韵》,作字母等子者之所据也。今《广韵》犹存,故据以考字母等子也。《广韵》切语上字四十类,唐末沙门三十六字母,则少四类。明微二类,《广韵》切语上字同一类;字母照穿床审喻五类,每一类《广韵》切语上字分二类;故四十类为三十六类也。其帮滂并非敷奉六类亦与《广韵》切语上字分合不同。今皆胪列之,其得失则后别有论。”卷二《二百六韵分并为四等开合图摄考》,是一部韵图。卷三《后论》类似《内篇》第六卷。《切韵考》认为“陆氏《切韵》之书已佚。唐孙愐增为《唐韵》,亦已佚。宋陈彭年等纂诸家增字为《重修广韵》,犹题曰陆法言撰本。今据《广韵》以考陆氏《切音》,庶可得其大略也”。陈氏通过《广韵》反切,对《广韵》的声韵系统进行了全面研究。根据反切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声调的基本原理,创造了研究反切的著名的系联法。本书卷首《条例》详细叙述了这种方法,概括起来有下列几点:(一)反切上字或下字同用的,被切字的声母或韵母必然同类;(二)反切上字或下字互用的,被切字的声母或韵母必然同类;(三)反切上字或下字递用的,被切字的声母或韵母必然同类;(四)《广韵》同音的字不会设立两个不同的反切,因而两个反切下字同类的,上字必不同类;上字同类的,下字必不同类;(五)反切上字有时两两互用,因而有实同类而不能系联的现象。《广韵》一字两音往往互注反切,互注的反切既然同音,它们的反切上字当然同类,如平声东韵“冻,德红切,又都贡切”,去声送韵“冻,多贡切”。这里又音“都贡切”指的就是“多贡切”。既然“都贡”、“多贡”同一音,“都”“多”当然同类。凡上字实同类而不能系联的,可据此以求。(六)反切下字有时也两两互用,因而也有实同类而不能系联的。《广韵》平上去入四声相承的韵,它们的分类也大多相承。凡反切下字不系联,而相承的韵又分两类的,就据以定其分类,否则虽不系联也定为同类。就利用反切本身以考求《广韵》声、韵类别来说,陈氏的方法是正确的,但陈氏过分强调系联法,“惟以考据为准,不以口耳为凭”,把复杂的反切系统单纯化了,所以系联的结论与《广韵》的实际语音系统并不完全一致。后人有鉴于此,遂在陈氏基础上,广泛利用其他材料,方逐步解决了陈氏没能解决的问题。陈氏运用系联法,考证出《广韵》有四十声类、三百二十一韵类,为《广韵》声韵系统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其后黄侃、钱玄同订为四十一声类;白涤洲订为四十七声类;高本汉、黄淬伯亦主四十七声类说;曾运乾、陆志韦、周祖谟则分出五十一声类;董同和,李荣主张“俟”类独立,实际是分为五十二声类。《广韵》的韵类,后来学者认为如果尽可能地分,可有三百三十五个韵类。如果不计声调,可归纳为一百六十三个韵母。声类可归并为三十七个声母。陈氏《切韵考》有《番禺陈氏东塾丛书》本及《音韵学丛书》本等。北京市中国书店1984年据成都书局1929年版影印本最易得。②四卷。清李邺撰。李邺字衡山,江都(今江苏江都县)人。李氏尝馆于沈灏家,此书为灏出资刊行者。卷一《集说》、卷二《图表》、卷三《韵谱》、卷四《切法》。李氏之学出于宋明等韵,所制韵图,横列为公恭居姑等四十四字,每字分阴阳上去入五声。纵列喉舌等七音。韵谱既定,然后据谱出切。又制定各种符号以定开合等。李氏祖述宋人,为弥合语音变化之后产生的困难,制定诸多门法,遂使易切之字,转入艰涩。李氏对门法阐述甚详,颇资参考。是书有雍正间刻本。

猜你喜欢

  • 苏氏演义

    二卷。唐苏鹗(生卒年不详)撰。鹗字德祥,京兆武功(今陕西武功县)人,光启年间登进士第。著有《杜阳杂编》三卷,所记多为边地民情、奇珍异宝、海外秘闻等。《苏氏演义》是他的另一部重要著作。该书原十卷,今本止

  • 说文校定本

    二卷。清朱士端(生卒年不详)撰。士端原名效端,字铨甫,宝应(今属江苏)人。朱彬的从子,游高邮王念孙之门,学综群经,尤精小学,于《说文》用力最深。著作除本书外,尚有《说文形声疏证》、《宜禄堂收藏金石记》

  • 威县志

    八卷。明张蒙正修,姜允清纂。张蒙正,山东济南人,举人,曾任威县知县。姜允清,威县人,曾任即墨县知县。万历三十一年(1603)知县固安人田可井奉檄重修县志,聘本县人姜允清主纂。万历四十四年(1616)张

  • 支愍度学说考

    一卷。民国陈寅恪(1890-1969)撰。支愍度,晋成帝时人。他首倡心无义,又是当时格义与合本潮流中的代表。《支愍度学说考》一书,共分有六节:即计分材料,何谓心无义,心无义与格义之关系,心无义之传授,

  • 梯青集

    清项大德(约1692-1735)撰。项大德字立上,汉阳(今湖北省汉阳)人。大德割股疗母,不愈,因哀而卒,是集有赋二十七首,词四十一首。今观其集,词赋皆平衍,无甚特色。盖其功候未深,骨格未能成就所致。有

  • 桃花扇

    二卷。清孔尚任撰。孔氏,字号生平见《小忽雷》条。孔尚任早年便留意于南明兴亡史事,他曾于亲友、交识处广搜轶闻,又从一些载记中采录史实,准备写一部反映南明兴亡的传奇。康熙二十四年(1685)孔尚任入仕后,

  • 周易杂卦反对互图

    一卷。清汪德钺撰。此书专论杂卦反对及互图。据自序称:此篇非漫为颠倒者,顾自汉以来,终未明其旨。朱子谓自大过以下不反对,或疑其错简,以韵协之,又似非误。今录杂卦,时时玩索,稍有窥测,即录之于后,以质世之

  • 论语笔解

    二卷。唐韩愈、李翱撰。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古文运动的领导人、封建社会后期儒学的代表人物。韩愈是邓州南阳人(今河南孟县),贞元八年(792)及进士第,官至刑部侍郎。愈“文起八代

  • 齐乘

    六卷,附音释一卷。元于钦撰,于潜释音。于钦(1284~1333),字思容,山东益都人。历任国子助教,山东东西道肃政廉访使、御史都司员外郎、兵部侍郎、益都田赋总管。任职期间,宽政便民,甚得民心。于潜,于

  • 茶董

    二卷。明夏树芳撰。夏树芳,字茂卿,江阴(今江苏江阴县)人,生卒年不详。夏氏为万历年间举人,除著有《茶董》一书外,还著有《栖真志》、《法喜志》、《奇姓通》等书。《茶董》的主要内容是杂录南北朝至宋、金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