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准斋杂说

准斋杂说

二卷。南宋吴如愚(生卒年不详)撰。吴如愚字子发,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少以父荫补承信郎,监福州连江商税,再调常熟,解职返归故里。嘉熙二年(1238),经丞相乔行简奏荐,改授承信郎,差充秘阁校勘。他精通儒学,据徐元杰所撰吴如愚《行状》记载:“如愚孝友忠恕,安贫乐道,理明行修。凡所著述,于学问自得甚深。别有《易》、《诗》、《书》说,《大学》、《论语》、《中庸》、《孟子》及《阴符经解》诸种。”(《四库全书总目、准斋杂说》)今皆散佚。此书亦久无传本,唯散见于《永乐大典》中。清修《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共得四十余篇,皆为研究理学之文,基本上恢复原貌。据《行状》记载,早年留心于道教,凡三四年既而幡然醒悟,尽弃所学而不用。刻意讲论儒学,其学术思想初亦涉于禅学。他在书中解《大学·格物》以“正”为“训”,明王守仁《传习录》所谓“格物如孟子格君心之格”,其说实为吴如愚在此书中所独创,后又为王守仁继承发扬。他虽似欲独行一家之言,但基本学术观点仍以程朱理学为宗。他曾说:“塞乎天地者皆实理,行乎万世者皆实用。惟尽心知性则实理融而实用贯。”(出处同上)故其用功致力,实以体用兼备为主,而不坠于虚无。书中剖析义理,无不发挥深切。如“天理人欲”之辨,他认为,“天理人欲说者多分而言之,谓天理为善,人欲为不善。殊不知天理初不外乎人欲,而人欲中固未尝无天理也”。“当知人欲之与天理合之则一而公,公则无不善。违之则二而私,私则斯为不善矣。”(《准斋杂说·天理人欲说》)书末提出的修身处事方法,亦较实际,而不虚无。如《四益箴》谓:“身有四益、不可不志,爱物、亲仁、观书、省事。”《四训箴》谓:“家有四训,不可不佩,敬上、恕下、周外、和内。”《四宜箴》谓:“时有四宜,不可不审,约言、简出、谨文、节饮。”在宋末诸儒中,吴如愚的所论较为平实。所以,今本虽略有残缺,仍不失为研究宋末理学思想发展的可贵资料;而对研究阳明学派的学术源流亦有参考价值。有《四库全书》本,《墨海金壶》本,《珠丛别录》本。

猜你喜欢

  • 书经注

    十二卷。宋金履祥(1232-1303年)撰。金履祥字吉夫,号次农,学者称其为仁山先生,兰溪(今属浙江省)人,宋、元之际学者。金氏为王柏弟子,宋亡后入元不仕,专事著述。他曾搜集旧说,折衷己意,撰《尚书表

  • 秋锦山房词

    一卷。清李良年(1635-1694)撰。李良年字符曾,一字武曾,号秋锦,早年曾更姓名为虞兆潢,字法远。秀水(今浙江嘉兴)人。诸生出身,家贫,游食四方。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儒,不遇。后徐乾学聘

  • 近事会元

    五卷。北宋李上交(生卒年不详)撰。李上交,赞皇(今属河北)人。生平事迹不详。据钱曾《读书敏求记》记载,李上交退寓钟陵以后,搜寻近史及小说、杂记之类,共五百余事,分为五卷,以其掇录近事之元始,故定书名为

  • 回教杂记一册

    不分卷。英国人梅益盛(1870-1939)编译。梅益盛为英国公谊会教士。1894年来华,在重庆、遂宁、潼川等地回民中传教。著有《中国的穆斯林》等书。此书是从广学会编辑的《伦理宗教百科全书》中摘录出论回

  • 堂邑县志

    ①三卷。明王应乾修,郭毓秀增修。王应乾,淮阴人,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进士。三十五年(1607)任堂邑知县。郭毓秀,古鄗人,顺治二年(1645)任堂邑知县。按堂邑志,创修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

  • 花史左编

    二十七卷。明王路撰。王路,字仲遵,嘉兴(今浙江嘉兴市)人。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著作有《花史左编》。是书的主要内容为记载花之品目及其故事。全书分类编辑,遣词造句轻佻、戏谑,不脱明末小品之习。据《浙江通志

  • 千山剩人和尚语录

    卷。清代释函可(1611-1659)撰。函可,为清代寿昌(在江西新城今黎川县)禅门高僧宗宝道独弟子。因其弘法而罹难,被发配到东北,于今辽宁省鞍山市附近的千山驻足,开法于千山。函可,人称“剩人和尚”,又

  • 圭塘小稿

    十三卷。《别集》二卷。《续集》一卷。《附录》一卷。元许有壬(1287-1364)撰。有壬字可用。汤阴(今属河南)人。延祐二年(1315)进十。累官集贤大学士、中书左丞、兼太子左谕德。小稿,有壬自编。别

  • 宋绍熙本春秋公羊传解诂

    十二卷。汉何休(129-182)撰。何休字邵公,东汉任城樊(今山东济宁境)人,著名经学家,为董仲舒的四传弟子。精研六经,尤其通《公羊春秋》。据《后汉书·儒林传》称何休“质朴讷口,而雅有心思”,曾以列卿

  • 俗语

    一卷。不著撰人名氏。此书杂录古今谚语及方言,标其原始。凡经史、小学诸书,均有采据。其采自说部者,并各注书名于其下,虽是解释常言,但考证颇近于古。然如释大夫称主,引《左传》及《国语》为证,而《周礼》以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