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冠仪约制

冠仪约制

一卷。汉何休(129-182)撰,清马国翰辑。何休字邵公,任城樊(今山东曲阜)人。质朴呐口而雅有心思。精研六经,擅长历算,尤好《公羊》、《春秋》。太傅陈蕃征他参政,蕃败,罹党锢。党禁解,辟司徒,拜议郎,迁谏议大夫。钻研今文诸经,历十七年撰成《春秋公羊解诂》,认为《公羊传》有三科九旨,系统地阐发《春秋》中的“微言大义”,成为今文经学家议政的主要依据。另撰有《公羊墨守》、《左氏膏肓》、《穀梁废疾》等,已佚;清王谟《汉魏遗书钞》有辑本。是编撮取士冠礼之意,为行冠礼而作,并非为解释士冠礼而作,就象郑众《婚礼》也并非解释士婚礼。众书有《百官六礼辞》,似乎奉诏而作,此编也许如此。《士冠礼》筵于东序少北,西面,为冠者之位;筵于户西,南面,为宾之位,而此云两楹间,为冠者设北向,筵又设宾东向筵,两筵相接,显然与《仪礼》不同。《士冠礼》三加各有祝辞,而此只有一加,袭用其初加之辞,又显然不同,大概是对周制的变通。陈澧《东塾读书记》云《续汉书·舆服志》进贤冠为文儒者之服,从博士以下至小史和学弟子,都只有一梁。是后汉时,士没有三种冠,因而也没有三加。案:《续书礼仪志》云,冠礼初缁布进贤,次爵弁,次武弁,次通天,都在高祖庙。如礼谒,王公以下,初加进贤而已。然而,东汉时,不仅士没有三种冠,王公以下也是如此,陈说是已而未尽。《魏书·礼志》引司马彪曰,汉帝有四冠:一缁布、二进贤、三武弁、四通天冠。此分缁布、进贤为二,而没有爵弁,一人之说,不应该彼此矛盾。司马彪认为进贤就是古之缁布。汉时并非另外有缁布,因而,《礼仪志》缁布进贤四字连文为初加。《舆服志》明云进贤冠,古缁布冠。《晋书·舆服志》亦云进贤冠,古缁布冠遗象也。《魏书》所引恐怕不正确。而黄以周《冠礼通故》根据《魏书》来相责难,此未免少所会通。是书应当属于典礼,而不属于仪礼。国翰序云,意以古礼繁重,人多惮行,冠礼浸以日废,乃参酌时制,约而为此,亦委曲存礼之苦衷。由此可见,此为和家之仪注,这里姑且改隶于杂礼书类。此书有玉函山房本。

猜你喜欢

  • 易义来源

    四卷,清金士麒撰。金士麒字仁甫,武进人。此书以阐释卦象为宗,以来知德易学为主。故名《易义来源》。按来知德《周易集注》一书,专取“系辞”中“错综其数”一语论述易象。有卦情之象、卦画之象、大象之象、中爻之

  • 意中缘

    清李渔撰。其生平见《闲情偶寄》条。此剧演杭州女子杨云友、林天素事,其二人皆侨居西湖。杨能伪作董之书画,林能伪作陈之书画,初本来与两公不相识,后常见之,遂甘心为妾御。据史,二人虽与陈、董相识,但并不是二

  • 唐文续拾遗

    十六卷。清陆心源(1834-1894)辑。生平详见《唐文拾遗》(辞目)。此书为《唐文拾遗》之续编。凡十六卷。《唐文拾遗》行世之后,陆心源又陆续得唐文三百余篇,厘为十六卷。上自朝廷诰敕、以及碑铭序记之文

  • 文选尤

    十四卷。明邹思明编。邹思明字见吾,浙江归安(今湖州)人。生卒仕履未详。前有韩敬序,其私印已称庚戌会状两元,则为万历后之人。其书取《文选》旧本,臆为删削,以三色版印之。凡例谓总评分类则用红色,细评采意则

  • 夏小正集说

    四卷。《存说》二卷。《集说补》一卷。清程鸿诏(生卒年不详)撰。程鸿诏,字伯敷,号黟农,安徽黟县(今地名同)人。道光二十九年(1849)举人,官至江苏候补知府。是书前后并有自叙。是书取秦汉以来诸先儒之言

  • 吴菘圃年谱

    一卷。清吴璥(1747-1822)自述。吴璥字式如,号菘圃,浙江钱塘人(今余杭)。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进士,历任编修,侍讲学士,河南布政使、巡抚,河东河道总督,江南河道总督,刑部、吏部尚书,协办

  • 中庸解

    ① 一卷。清任大任撰。大任字钧衡,吴江(今江苏吴江县)人。生卒年及仕履均不详。此书不录经文,只标明节次,分段诠释经文,多采用先儒旧说。② 一卷。清马国翰(详见《论语谶》)编辑。是书搜采多僻,与所辑《大

  • 春秋经世

    一卷。明魏校(见《周礼沿革传》)撰。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卷二、朱彝尊《经义考》卷二〇〇作《春秋经世书》,二卷。该书取庄子“春秋经世,先王之志”的意思作书名,所注仅隐公一卷。其注多从《左传》,又夹以自己

  • 清湖文集

    十四卷。明汪应轸撰。应轸,字子宿,浙江山阴人。生卒年均不详。正德十二年(1517)进士,选庶吉士。因谏南巡被杖,出知泗州。州土瘠民懒,不知农桑,轸悉以教之,民得丰衣食。召为户科给事中,岁余上三十余疏,

  • 学海堂经解缩本编目

    十六卷。清凌忠照、张绍铭编。二位编者生卒年、号和生平事迹皆不详。此书与敬修堂编目、蔡启盛检目又有不同。其以十三经为序,每经为一卷,唯《春秋》一卷,加列三传。《大戴礼记》一卷,列《礼记》之前。至于单词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