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

清吴敬梓(1701-1754)撰。吴敬梓字敏轩,号粒民,后又自称文木老人,秦淮寓客。安徽全椒人。出生于科举世家,曾祖父吴国对是顺治年间探花,祖父辈也多进士、举人。父亲吴霖起,为康熙年间拔贡,做过江苏赣榆县教谕,为人方正,不慕荣利,对吴敬梓的思想有一定影响。吴敬梓少年聪颖,读书过目能诵。二十三岁时遭父丧,他不善治家,为人豪爽,好善乐施,不久便把家产花光,受到族人的卑视。三十三岁时移居南京,家境日益贫困,依靠实文与朋友的周济度日。晚年生活更加贫困,但倔强不屈,四处飘泊,最后客死在扬州。他早年曾热衷于科举,二十岁时考取秀才,后却屡试不第。三十六岁时安徽巡抚荐他应“博学鸿词”科的考试,他托病不赴,从此抛弃功名富贵,不再应试。他的《儒林外史》就是在此后对科举完全绝了念头时写的。吴敬梓一生经历了由富贵到贫穷的过程,生活上起了极大的变化。他受尽了冷遇,体察到世态的炎凉。他接触了社会各个阶层,看到官僚的徇私舞弊,豪绅的武断乡曲,膏梁子弟的平庸昏聩,举业人的利欲熏心等等,在他著的《儒林外史》中对这些丑恶现象做了揭露。除《儒林外史》外,他还著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现在流传的只有四卷,又有《诗说》七卷,已佚。《儒林外史》共五十五回,它是连缀许多故事而成的长篇,并无一中心人物。表面上写明代,实则是讽刺清代。描写的对象是“儒林”,主要内容是批判各种类型封建士大夫的功名利禄观念,刻划了周进和范进等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之深的老举人形象,描写了他们醉心于功名利禄,以至于丧魂落魄,精神失常的种种丑态,并且揭露了那些把八股文视为学问的精华,把科举制度当作道德规范的代表人物的本相,进而它以封建士大夫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从揭露科举制度以及在这个制度毒害下的士人丑恶的灵魂入手,讽刺了封建官吏的昏聩无能,地主豪绅的贪吝刻薄,附庸风雅的名士的虚伪卑劣,以及整个封建礼教制度的腐朽和残酷。《儒林外史》也表现了作者的理想,他在深刻鞭挞社会丑恶的同时,对社会下层的善良人民寄予深切的同情和爱心,描写了一些鄙视功名利禄和科举制度的知识分子,歌颂了那些纯朴高尚、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表现了作者经世济民的进步思想。但他的这一思想是不彻底的,表现在他所塑造的正面人物身上,他们主张用儒家的礼、乐、兵、农来挽救即将崩溃的封建社会,这在整个社会制度没有产生变革的历史条件下,显然是不可能的。《儒林外史》在艺术上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最突出的特色是讽刺,“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吴敬梓善于运用现实主义手法进行讽刺描写,他所描绘的人或事,都是常见的,平时谁都不以为奇的,而一经点化,便觉“可笑、可鄙甚至于可恶,”取得了强烈的讽刺效果。它的结构比较独特,“虽云长篇,颇同短制”(鲁迅语)。小说语言形象、凝炼、犀利、辛辣,描写人物寥寥几笔就能状貌传神,声态并现。《儒林外史》是我国古典文学讽刺艺术的最高峰,对后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晚清的谴责小说如《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孽海花》等都可视为它的余脉。《儒林外史》的版本今见最早刻本是嘉庆八年卧闲草堂刻本,五十六回,但末回似为他人伪作。光绪十四年有增补齐省堂本,六十回,后四回亦为他人伪作,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说,所增四回“事既不伦,语复猥陋。”195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刊印了今人张慧剑校注本,这个本子以目前所见的卧闭草堂本为主,并参照其它各本校订的,并且加了一些关于词语、典章制度和官职的注释,是目前流行的比较好的本子。198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重印本,将第五十六回作附录。

猜你喜欢

  • 函海

    四十函一百六十三种,八百五十二卷。清李调元辑刊。李调元字雨村,号墨庄,四川绵州(今四川绵阳)人。乾隆进士,由广东学政监司畿辅,官至潼商道。家藏书数万卷,爱才若渴,有《童山诗集》、《雨村诗话》存世。调元

  • 四六金针

    一卷。清陈维崧(1625-1682)撰。其生平见《陈检讨四六》条。此书载《学海类编》中,取元陈绎曾《文说》中所论四六之法。割剥成编,颇为浅陋,必非陈维崧之笔。殆以陈维崧工于四六,故假借其名。犹《木天禁

  • 续泉汇

    十四卷。补遗 二卷。清鲍康、李佐贤合编。李佐贤,详见《古泉汇》条。鲍康,字子年,安徽歙县人。官四川夔州知府。本书乃为续李氏《古泉汇》而作。前有鲍康二序,末有李佐贤跋。各集前为目录,次为凡例,及历代著录

  • 群碧楼善本书录

    六卷。《寒瘦山房鬻存善本书目》七卷。清邓邦述撰。民国十六年(1927),邓氏将所藏图书售与中央研究院,仅存其目。此二目皆首列书名、卷数,次为撰者时代、姓名,宋元刊本记其行格字数、藏书印记,书末间有编者

  • 周官书名考

    一卷。清末沈家本(约1840-1913)撰。家本字子惇,号寄簃,光绪九年(1883)进士,官至资政院副总裁,此书原题为《周官书名考古偶纂》。书前有自记,称“偶阅郎兆玉《周官古文奇字》一篇,颇多舛错,因

  • 析酲漫录

    六卷。明陈懋仁(详见《年号韵编》条)撰。此书成于明万历四十年(1612),其大意欲以考证见长,而捃拾残剩,多无根据。盖学杨慎而不成者也。如书中称对牛弹琴为俗谚,并引李石面牛鼓簧为证。殊不知此为汉牟融《

  • 叶韵汇辑

    五十八卷。清梁诗正等撰。梁诗正字养仲,浙江钱塘人。雍正八年(1730年)进士,授编修,累迁侍讲学士。十三年(1735年)以母忧归。高宗即位,召南书房行走。乾隆三年(1738年)补侍讲学士,累迁户部侍郎

  • 历代寿考名臣录

    不分卷。清洪梧编辑。该书录西周至明代七十岁以上且官至卿位以上之臣。由于采录仅依据正史,故不无遗漏,而名臣中亦有碌碌无为者。书中有洪梧序,作于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现有文学山房活字印本。

  • 高邮州志

    十二卷,首一卷。清杨宜仑原修本,清冯馨增修,夏味堂等增纂。冯馨,浙江嘉兴县人。吏员,嘉庆十三年(1808)任高邮知州,十六年离任,二十年回任。夏味堂,字鼎和,号澹人,夏之蓉孙,高邮人。乾隆三十年(17

  • 洪文襄公年谱

    一卷。清法式善(1752-1813)撰。法式善原名运昌,字开文,号时帆,一号梧门。内务府蒙古正黄旗人。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进士,官至翰林院侍讲学士,著有数十种书籍。该书记明末清初洪承畴事,自万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