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佛国记

佛国记

一卷。法显撰。原书名《游历天竺记传》,又名《法显传》。法显(约337-约422)。东晋平阳武阳(今山西)人。俗姓龚,早年出家为僧。为寻求佛典,于安帝隆安四年(公元400)与慧景、道整等同道一起,从长安(今西安)往天竺(今印度)求经。向西经青海东部,越祁连山、过张掖,穿过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经帕米尔,一路跋山涉水,遍历天竺各地。最后到达师子国(今斯里兰卡)。于义熙八年(公元412),从师子国出发,经海道,于义熙九年(公元413)秋,返抵青州长广郡界(今山东青岛崂山)。前后经历十四年,游历三十国。携回亲手抄写的六部约百万言的佛教梵本经典。此书为作者返国后记述其求佛行程之作。对所经历各国的山川景物,都有扼要的记载。并记述了五世纪初中国与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斯里兰卡等国的交往情况。是关于中国海上交通史的最早的史料记载。书中亦记有很多佛事、佛迹,也是研究中亚、南亚等国佛教发展的宝贵文献。书名下有“东晋沙门法显自记游天竺事”的题记。书末有晋义熙十二年(416)一位和尚的跋语。十九世纪,法、英等国曾先后出版过此书的译本。清人丁谦著有《佛国记地理考证》、日本人足立喜六亦著有《法显传考证》,对此书都进行过考证。此书版本较多。有《汉魏丛书》本、《唐宋丛书》本、《津逮秘书》本、《学津讨原》本、《秘册汇函》本,佛藏本等。1955年,文学古籍刊行社据北京图书馆藏本影印出版。

晋代竺法维(生卒年不详)撰。竺法维,很可能是晋代来华的一天竺沙门。所作《佛国记》一书,早已亡佚。《通典》卷一百九十三、《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八十三、《水经注》卷一、《高僧传》卷二,均有引自《佛国记》一书之文。其《高僧传》卷二昙无忏传末曾载:“又有竺法维、释僧表,并经往佛国云云”。《法苑珠林》卷一百九十载:“自后康僧会、竺法维、佛图澄、鸠摩罗什接踵来仪,盛宣方等……。”上述记载足以证实,此书不是法显所作的《佛国记》。乃实属同名异书。因竺法维所作此书早已亡佚,故难以述列详情,只好片言以证,念有此书。现见版本有辑佚本。

猜你喜欢

  • 批点春秋左传纲目句解

    六卷。清韩菼(1637-1704)重订。菼字元少,别字慕庐,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康熙十二年会试、殿试皆第一,累官至礼部尚书,卒谥文懿,有《有怀堂诗文稿》行于世。《批点春秋左传纲目句解》全书六卷,卷一

  • 陈句山年谱

    又名《陈星斋年谱》,一卷。清陈玉绳编。谱主陈兆仑(1701-1771),字星斋,号句山,浙江钱塘人,雍正八年(1730年)进士,分发福建知县,旋被荐应博学鸿词,未试。后考取内阁中书。乾隆元年(1736

  • 群书疑辨

    十二卷。清万斯同撰。万斯同生平事迹详见《声韵源流考》。此书主要杂考经史等群书。全书共分十二卷,一至三卷考论经传,第四卷杂论丧礼,第五卷论周正及春秋孟子,第六卷为礼说及房室夹室、附庙考,第七卷为历代庙制

  • 字典考证

    十二卷。清王引之等撰。参见《经义述闻》。《康熙字典》卷帙浩繁,成书较速,纂辑诸臣未及详校,引用书籍字句错误很多。道光初王氏任武英殿正总裁,与奕绘、阿尔邦阿、那清安等奏请加以校正。遂于道光七年(1827

  • 遂溪县志

    ①四卷,清宋国用修,洪泮洙纂。宋国用,满洲正白旗人,监生,康熙二十三年(1683)知县。洪泮洙,广东遂溪人。遂溪历来无志,只能从府志中得其概,阙略不详。康熙二十六年(1687)修《大清一统志》,通行直

  • 静修堂书经解

    四册。清仇景崙撰。仇景崙此书不分卷,兼解今文和古文,只是较多袭用阎若璩的观点。书中有时称“伪《孔传》”,有时又称“孔安国”,其体例还不够统一。书中内容,有的解释篇题,有的解释经中的文句,汇集了众家之说

  • 算学启蒙

    三卷。元朱世杰(详见《四元玉鉴》)撰。1299年朱世杰在扬州刊刻了《算学启蒙》,全书共三卷二十门二百五十九问。卷首为“算学启蒙总括”,列出十八条常用数据及法则:1.“释九数法”(九九乘法歌);2.“九

  • 天启宫中词

    一卷。明陈悰(约1624年前后在世)撰。陈悰,字次杜,江苏常熟人。生卒年均不详。生平待考。此集前有陈悰自序。其诗仿王建宫词,杂咏天启轶事,共一百首。自注亦极详悉,颇足以广异闻。朱彝尊尝录入《明诗综》。

  • 白云居米帖

    十二卷。清姚士斌(生卒年不详)刻前八卷,其孙姚学经(生卒年不详)续刻后四卷。姚士斌,字式峰;姚学经,字东樵。皆旌德(今属安徽)人。姚士斌之父姚继韬曾购得米芾大小行楷书迹共八种,打算刻石,但不幸早逝。姚

  • 稗史汇编

    一百七十五卷。明王圻(详见《东吴水利考》条)撰。此书搜采说部,分类编次,为纲者二十八,为目者三百二十。所载引用书目共八百零八种,但其中辗转裨贬、虚列其名者居多。如《三辅决录》、《吴录》、《三齐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