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五经文字

五经文字

三卷。唐张参(生卒年不详)撰。张参,唐代宗时(762-779)人,开元天宝间举明经,至大历初佐司封郎,寻授国子司业。博通经史,精于字学。另著《唐广韵》五卷,今不传。是书为辨正经传文字形体的书。大历十年(775)六月,张参奉诏校勘五经文字,书之于太学讲论堂东西厢墙壁上。其自序云:“以经典之文,六十余万,既字带或体,音非一读,学者传受,义有所存,离之若有失,合之则难并。”可见其目的在于解决传受经典的文字识读问题。书中收集了大量的疑文或体,其校定方法是:以《说文》为依据,《说文》不备者,则求之于《字林》;如果古体难明,则定之以汉《熹平石经》;《熹平石经》湮没者,则以《经典释文》参酌之。共收三千二百三十五字,依偏旁分为一百六十部。所收文字除见于《易》、《书》、《诗》、《礼》、《春秋》五经的以外,也兼收《论语》、《尔雅》中的字。每字加注反切与直音,其反切多与《字林》相合。是书问世,经书文字的楷书写法才有了规范,顾炎武《日知录》说:“张参《五经文字》,据《说文》、《字林》刊正谬失,甚有功于学者。”是书的缺点是分部随意割取偏旁,如“艹”部、“十”部之字,颇为凌乱。至于分部或以形旁或以声旁,则不必强求一律,因为它的分部是以正定楷体字形为目的的。张参书之于壁后,唐文宗太和间(827-835)改为木版,开成间(836-840)刻之于石,附于十二经之后,今在西安碑林。至北周雕印成书。清代刻本很多,以《后知不足斋丛本》最佳,据唐石本覆刻,字大清晰。《丛书集成初编》本即其影印本。

猜你喜欢

  • 钱子语测

    二卷 见《钱子测语》。

  • 大埔县志

    十二卷。清蔺涛纂修。蔺涛,号愚斋,河南阳武(河南原阳县)人,雍正二年(1724)进士,乾隆七年(1742)任知县。明嘉靖间,县令吴思立创修县志,至康熙二十四年(1685)县令宋嗣京四度复修。《宋志》修

  • 孟浩然集

    四卷。唐孟浩然(689-740)撰。孟浩然,字浩然,湖北襄阳人。长期隐居故乡鹿门山,吟咏自适。年四十,游长安,应进士不第。张九龄辟为荆州从事。其诗与王维齐名,时称“王孟”。长于五言,尤工五律。所作诗深

  • 续古文词类纂

    三十四卷。清王先谦(1842-1917)编。王先谦,字益吾,号葵园,湖南长沙人。同治进十,历任翰林院监修、国子监祭酒、江苏学院、湖南岳麓书院院长等职,著有《尚书孔传参正》、《虚受堂文集》、校刻《皇清经

  • 皇朝类苑

    六十三卷。北宋末南宋初江少虞(生卒年不详)撰。参见《事实类苑》。

  • 居士传

    五十六卷。清代知归子(生卒年不详)撰。知归子,是彭绍升亦称彭际清之法号。该书收集从后汉到清康熙年间在家奉佛的人士(男性)三百一十二人的传记,编成列传体裁的专传或合传五十五篇,成为记载历代居士比较完备的

  • 段黄甫诗稿

    不分卷。明段黼(约1596年前后在世)撰。段黼,字黄甫,别号景山樵客,山东曹州(今荷泽)人。生卒年不详。万历中诸生。是集为其友人王士龙所编。朱彝尊《明诗综》称段黼所著有《抱黼集》。未知是否为此稿别名,

  • 学史

    十三卷,明邵宝(1440-1523)撰。邵宝字国贤,别定泉斋、二泉,无锡人。成化进士,官至户部侍郎,南京礼部尚书,著有《左觿学史》、《简端二余》、《定性书说》、《漕政举要》、《慧山记》、《客春堂集》等

  • 画纪补遗

    二卷,附《元画纪》一卷。不著撰人姓名。该书所载始自宋高宗以后,迄于元代至正之间许多画家事。其中错误颇多,如马远的父亲名为“公显”、兄名为“逵”,可该书却把“逵”误为马远之弟、把“公显”误为马远之孙。其

  • 潜江县志

    ①清王又旦修,朱士尊、向大观纂。王又旦,字幼华,陕西郃阳人,进士,官潜江知县。朱士尊,字伟臣,一字石户,晚年华农老人,本县人。向大观,字望湄,号迈舫,本县人,进士,官怀远知县。按潜江,汉为江陵县地,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