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历史事件>捻军起义

捻军起义

太平天国革命时期北方农民起义。捻军,原称捻党,或称捻子。捻党起于清朝初年,本为淮河两岸以劳苦大众为主体的反抗封建压迫的秘密结社,以后逐渐扩展到山东、河南、苏北等地。捻党成员有农民、盐贩、船夫、渔夫、手工业者和游民等,起初主要从事抗粮、抗差、吃大户、杀富济贫等经济斗争,往往以数十人或数百人为一股,谓之一捻。居则为民,出则为捻,没有统一的组织和旗帜。1851年(咸丰元年) 河南南阳、南召、唐县等地捻党揭杆而起。1852年(咸丰二年)初,安徽亳州著名捻党首领张洛行和龚得树等在蒙城雉河集聚众起义抗清。11月(十月)永城冯金标、毫州朱洪占、宿州李殿元等十八人各自结捻起义,号称“十八铺” (即十八股),拥立张洛行为总领袖,在蒙城、毫州等地区打击清朝统治势力。各地捻军在与清军和地主团练的战斗中,迫切感到有联合御敌之必要。1855年8月(咸丰五年七月),各路捻军首领大会于安徽城雉河集,公举张洛行为盟主,以雉河集为中心,建国号“大汉”。雉河集会盟标志着捻军由分散趋向初步统一,在政治上有了比较明确的反清目标。从此,捻军声势大震,成为北方抗清武装的主力。1857年(咸丰七年)捻军接受太平天国领导,蓄长发,换用太平军旗帜。洪秀全先后封张洛行为成天义、征北主将、鼎天福、沃王。1859年(咸丰九年)前后,清军加紧进攻捻军。捻军内部叛降事件迭出,龚得树等人相继牺牲,捻军势力削弱。1863年(同治二年)春,清军攻陷雉河集,张洛行在蒙城、宿县交界的西阳集被俘殉难。1864年4月(同治三年三月)捻军首领张宗禹、任化邦、牛宏升等率捻军余部转战豫南,与遵王赖文光部太平军联合抗敌。11月(十月)捻军与太平军结合,整编队伍,易步为骑,推赖文光为首领。1865年(同治四年)夏,捻军在山东曹州(今荷泽)设伏击毙僧格林沁,并全歼其马队。清廷派曾国藩督率湘军和淮军“剿捻”。1866年10月(同治五年九月)赖文光在河南中牟以捻军“独立难持,孤立难久”,命张宗禹等率捻军入陕,联络回民起义军, 是为西捻军;赖文光、任化邦等率捻军奔驰于鄂、豫、皖、鲁之间, 是为东捻军。东西捻军互为犄角。1866年12月(同治五年十一月)清廷派李鸿章代曾国藩节制湘、淮各军,加紧镇压捻军。1867年12月(同治六年十一月),东捻军在山东寿光以南地区陷敌重围,任化邦被害于江苏赣榆,主力覆没。1868年1月(同治六年十二月),赖文光率余部南下扬州,兵败牺牲。西捻军闻讯回师驰救,经山西、直隶进入山东北部。在山东境内黄河、运河、徒骇河之间,西捻军遭到李鸿章指挥的湘淮军和左宗棠指挥的湘楚军的重重围困。1868年8月(同治七年六月)西捻军溃败于山东荏平南镇,首领张宗禹死难。至此,捻军起义归于失败。

猜你喜欢

  • 政治会议

    袁世凯建立独裁统治的御用机构。1913年袁世凯镇压了“二次革命”,当上中华民国正式大总统,开始把矛头指向妨碍其独裁专权的国会。首先下令解散国民党,撤销国民党议员资格,使国会不足法定人数无法开会。接着就

  • 文天祥抗元

    德祐元年(公元1275年)二月,元军东下,文天祥为江西安抚副使、知赣州,组织各族抗元武装万人,要求冒死入卫临安(今浙江杭州)。八月,改知平江府(今江苏苏州),遣师救援临安门户独松关(今浙江安吉东南),

  • 明成祖亲征漠北

    元朝灭亡后,居于漠北的蒙古族分成三部:兀良哈部,鞑靼部,瓦剌部。这些部落的统治者之间经常发生战争,同时也不断骚扰明朝边境。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鞑靼部帅鬼力赤杀北元七传主坤帖木儿,自立为鞑靼可汗

  • 怯薛

    蒙古与元朝的宿卫亲军。“怯薛”一词,系蒙古语,意为轮班警卫。成吉思汗建蒙古国后,组建了一支一万人的怯薛军,其成员多为万户、千户、百户、十户的子弟及其随从。这是成吉思汗直接指挥的最精锐的部队。平时,怯薛

  • 五代时十国之一。公元909年,唐威武军节度使王审知所建。王审知祖、父两代,世为农民。黄巢大起义爆发后,随其兄王潮参加王绪起义军。不久,王绪一军归附秦宗权,旋又为秦宗权所攻,遂南渡长江,转入福建。后王潮

  • 闽南起义

    见“福建小刀会起义”。

  • 诸班直

    五代后周及宋代禁军中,与皇帝最亲近的扈从部队。隶于殿前司。后周世宗柴荣整顿禁军,始设殿前诸班。宋代沿置,又增诸直。诸班有:殿前指挥使、内殿直、散员、散指挥、散都头、散祗候、散枪班、东西班、招箭班、散直

  • 河间之战

    隋末河北义军战胜隋官军的著名战役。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七月,隋炀帝派右御卫大将军、涿郡留守薛世雄率精兵三万南讨李密,并授权镇压沿路农民军。薛军行至河间(今河北河间)城南,驻扎于七里井,拟进攻河北

  • 彭普贵起义

    明初四川农民起义。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四川眉县人民在彭普贵领导下起义,杀知县颜师胜,攻占忠州(今四川忠县)等十四个州县。同年,被平羌将军右御史大夫丁玉镇压。

  • 廷议

    明代阁臣与各衙会议大政的制度。为发挥官僚佐政和供咨询的作用,明代使“廷议”制度化。凡遇国家大事及推举文武大臣,则命内阁官与各衙大臣进行集议。参加的官员为阁臣、九卿、六科给事中、监察御史、以及有关文武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