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历史事件>戊戌变法运动

戊戌变法运动

清末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变法运动高潮是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的“百日维新”。因是年为农历戊戌年,故称“戊戌变法”,又称“戊戌维新”。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竟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强租港湾,争夺贷款,扩大对华投资,掠夺路矿权利,致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正在成长壮大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瓜分狂潮的刺激下,要求改革政治,抵御外侮,发展资本主义。代表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利益的维新派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康有为曾先后七次上书光绪皇帝,陈述变法之必要并提出各项新政建议。第三次上书送到了光绪皇帝手中,光绪皇帝从救亡图强和同慈禧太后争权出发,逐渐倾向维新。1895年8月(光绪二十一年六月)康有为、梁启超既创办《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大力宣传变法思想;又成立北京强学会,团聚维新人士及清室官僚。11月(十月)康有为在上海成立强学会,并出版《强学报》。翌年强学会被顽固派查封后,维新派又创办《时务报》,由梁启超任主笔, 《时务报》在变法运动中,发挥了时代号角的作用。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康有为赶回北京,第五次向光绪皇帝上书请愿,要求光绪皇帝取法俄、日以定国是;大集群才而谋变政;听任疆臣各自变法。并警告光绪皇帝,现在如再不变法图强, “恐自尔之后,皇上与诸臣虽欲苟安旦夕,歌舞湖山而不可得矣!且恐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1898年1月29日(光绪二十四年正月八日)康有为向光绪皇帝上《应诏统筹全局摺》(第六书),断言“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并且提出“大誓群臣以定国是,立对策所以征贤才,开制度局而定宪法”。几天之后,又上了第七书,提出仿效俄国,实行变法。4月(三月)康有为等在北京成立保国会,以保国、保种,保教为宗旨。光绪皇帝在维新派推动下,于6月11日(四月二十三日)下“明定国是”诏,宣布变法,16日(二十八日)召见康有为,面询变法事宜,并命康有为在总理衙门章京上行走,特许其专折奏事。从6月11日到9月21日(八月六日)三个多月中,维新派新政建议次第上达,光绪皇帝颁布了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个方面进行改革的一系列新政上谕。维新运动一开始就遭到慈禧太后及顽固守旧派的反对。6月15日(四月二十七日)慈禧太后胁迫光绪皇帝连下三道谕旨,罢黜光绪皇帝师傅、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翁同解;规定二品以上大员授新职,要恭诣皇太后谢恩;委任荣禄为直隶总督、节制北洋各军。9月21日(八月六日)慈禧太后发动旨在推翻“新政”、重掌清廷实权的政变,戊戌变法运动宣告失败。

猜你喜欢

  • 杨国忠专权

    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李林甫病死,玄宗因杨贵妃之故,用堂兄杨国忠入右相,委之大权。杨兼领四十余使,又专判度支、吏部,权倾朝野,致使言路堵塞,贿赂公行,朝政紊乱,危机四伏。时安禄山深受玄宗宠信,总握

  • 中美天津条约续增条约

    见“蒲安臣条约”。

  • 宋平南唐

    北宋攻灭长江下游李氏割据政权的战役。南唐在南方诸国中原较强盛,至其后期,政治日趋腐败,军事上屡败于后周,国力日衰。周亡,对宋屈节纳贡,以求苟延残喘。其后主李煜善属诗文,工于书画,明于音律,而沉湎于酒色

  • 南京条约

    即中英《江宁条约》,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政府被迫与英国侵略者签订的丧权辱国的条约。1842年8月29日(道光二十二年七月二十四日)清政府代表耆英、伊里布与英国代表璞鼎查在停泊于南京下关江面的英国军舰

  • 九世之乱

    商朝前期自仲丁至阳甲五代九王统治期间,由于王位继承制度不固定,多次发生“弟子或争相代立”的事件,造成统治秩序的混乱,国力因而受到影响,同盟诸侯也不再来朝见,史称“九世之乱”。

  • 钦廉防城起义

    清末同盟会发动的武装起义。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春,广东钦州三那(那桑、那黎、那彭)地方群众组成以刘思裕为首的万人会,反对清政府增收糖捐,由请愿发展为武装暴动。清政府派兵镇压, 刘思裕牺牲,群情激

  • 共爱会

    中国第一个争取男女平权的爱国妇女团体。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留日女学生胡彬夏、林宗素等听到日俄争夺中国东北、祖国危在旦夕的消息后,在北京召开共爱特别会,含泪进行演说,决议要从军北征。她们哭诉: “

  • 拔都西征

    公元1235年至1243年术赤次子拔都统率蒙古军对欧洲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的军事征讨。因宗室各系的长子、长孙,如术赤长子斡儿答,察合台长子拜答儿,长孙不里,窝阔台长子贵由,拖雷长子蒙哥,以及其他诸王和万户

  • 营建长安城

    隋开皇二年(公元582年)六月,文帝鉴于汉长安城(今陕西西安西北)狭小,即令高颍、宇文恺在原长安东南的龙首山南面平原兴建大兴城。六月动工,十二月基本完成,第二年三月迁入使用。全城由廓城、皇城、宫城构成

  • 中日天津会议专条

    又称《中日朝鲜商订专条》或《中日为朝鲜撤兵条约》。1884年(光绪十年)驻朝日军支持朝鲜亲日派发动政变,清军应朝鲜政府之邀帮助镇压, 日本借此要挟清政府谈判。1885年4月18日(光绪十一年三月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