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历史事件>开河分水之议

开河分水之议

又称回河之争。宋代神宗、哲宗时对调整黄河河道的争议。庆历八年(公元1049年),黄河在商胡埽(今河南濮阳东北)大决,河水经今河北中南部至乾宁军(今河北青县)入今卫河,由天津入海,形成所谓“北流”。嘉祐五年(公元1060年),黄河又在大名(今属河北)以东大段决口,东北循马颊河入海,是谓“东流”。对于解决黄河屡次易道泛滥问题,朝臣意见不一。熙宁初,有人建议维持“北流”,而于沿岸修筑护堤以防河水漫流。下游则水深河阔,可作为备御契丹的天然防线;另一些人则主张截断北流,开二股河以导入东流。神宗采纳后说,封闭北流,而黄河又多次决口,北流终不可断。哲宗即位,开河分水之争又起。一派认为,若维持北流而不塞断,则北边塘泊水涸,悉成平地,无险可倚,契丹骑兵甚易南下。如河口再次北移,辽界将在黄河南岸,一旦有警,京师不保,更为危险。另一派则认为河北塘泊并无多大军事价值,地势北高南低,河道不会向北移动。争论不休。至绍圣元年(公元1099年),再塞北流,而又屡决泛滥。河水北流依旧,而东流堙塞。回河之争遂渐平息。黄河之害仍未能治。

猜你喜欢

  • 白渠

    古代关中平原的人工灌溉渠道,汉武帝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接受赵中大夫白公建议,在泾水与洛水之间穿挖渠道。引泾水为源,首起谷口(今陕西礼泉东北),尾入栎阳(今陕西临潼北),注归渭水,与郑国渠平行,长

  • 中美续修条约

    美国强迫清政府订立的排斥华工的条约。1879年(光绪五年)美国卸任总统格兰忒利用调停中日关于琉球问题的时机,迫使清政府答应对华工赴美可以“改章办理”。1880年11月17日(光绪六年十月十五日)美国驻

  • 大元通宝

    元代铜钱名。参见“至大通宝”。

  • 一条鞭法

    明神宗时张居正对赋役制度的改革。“鞭”或作“编”、“边”。简称“条编法”。明代自宣德以来,不断改革赋役制度,嘉靖、隆庆两朝,海瑞、庞尚鹏、王宗沐等在浙江、应天(今江苏南京)、江西局部地区曾实行一条鞭法

  • 南书房

    清康熙时为削弱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而设置的机构。清初实行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满族贵族权力极大,不仅与皇帝独揽大权相抵触,而且不利于清朝进一步争取各族,特别是汉族地主阶级的支持。加之后来议政王大臣“半皆

  • 北汉

    五代时十国之一。公元951年,后汉河东节度使、沙陀部人刘旻所建。刘旻,初名刘崇,后汉高祖刘知远从弟。刘知远由太原入洛阳、汴京(今河南开封)称帝后,以其为北京(今山西太原)留守、河东节度使。刘知远死后。

  • 分封制

    我国古代国君分封诸侯的制度,从西周开始实行。周人在灭商和东征胜利后,为便利于对征服地区的控制,也为了拱卫周王室,乃大规模地分封王室子弟和亲戚、功臣到征服地区,授予他们被征服地区的土地和人民,使其按照周

  • 甲申易枢

    1884年 (光绪十年)清朝军机处大换班事件。1884年(光绪十年)日讲起居注官、左庶子盛昱参劾军机大臣萎靡因循,希冀朝廷“严加议处”,使之振作起来, “戴罪图功”。4月8日(三月十三日)西太后突降懿

  • 节度使之设

    唐初沿隋旧制,在一些重要地区设总管,总揽数州军事。武德七年(公元624年)改总管为都督,贞观三年(公元629年)以后,行军即称总管,本道即称都督。景云元年(公元710年)十月薛讷为幽州镇守经略节度大使

  • 宣政院

    元代中央官署名。执掌全国佛教事务以及吐蕃地区军政。初名总制院,始置于至元元年(公元1264年),由国师八思巴兼领。至元二十五年,因其所掌吐蕃之地军民财赋事关重要,遂据唐代于宣政殿接见吐蕃使臣之例,改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