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诗词百科>元和体

元和体

诗文风格。元和(806—820)是唐宪宗年号。原指元稹白居易等人的诗风,《新唐书·元稹传》:“稹尤长于诗,与居易名相埒,天下传讽,号元和体。”严羽《沧浪诗话·诗体》列有“元和体”,自注云:“元、白诸公”。且当时文人仿效元白相酬唱之长篇排律杂体诗,也称为“元和诗体”(见元稹《白氏长庆集序》、《上令狐相公诗启》)。李肇《国史补》云:“元和已后,为文笔则学奇诡于韩愈,学苦涩于樊宗师,歌行则学流荡于张籍,诗章则学矫激于孟郊,学浅切于白居易,学淫靡于元稹,俱名为元和体。”则指元和以来流行的各种新体诗文,已非《新唐书》和《沧浪诗话》所谓元白诸公所能尽之。

指中唐宪宗元和年间诗歌体式、风尚,其指称对象或有不同认识。元稹白氏长庆集序》云:“予始与乐天同校秘书之名,多以诗章相赠答。会予谴掾江陵,乐天犹在翰林,寄予百韵律诗及杂体,前后数十章。是后,各佐江、通,复相酬寄。巴蜀江楚间洎长安中少年递相仿效,竞作新词,自谓为‘元和诗’。”其《上令狐相公诗启》又云:“江湖间多新进小生,不知天下文有宗主,妄相仿效,而又从而失之,遂至于支离褊浅之词,皆目为元和诗体。”此之谓元白之赠答律体及杂体以及时人之仿作为元和体。《旧唐书·元稹传》沿袭此说:“(稹)与太原白居易友善,工为诗,善状咏风物色当时言诗者称元白焉。自衣冠士子,至闾阎下俚,悉传讽之,号为‘元和体’。”张洎张司业诗集序》则云:“元和中,公及元丞相、白乐天孟东野歌词,天下宗匠,谓之元和体。”主要指称对象为元白诸人之新乐府诗。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沿用:“籍性狷急,为诗长于乐府,多警句。元和中与白乐天、孟东野相酬唱,天下宗之,谓之‘元和体’云。”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亦云:“元和体:元白诸公。”唐李肇《唐国史补》则云:“元和已后,为文笔则学奇诡于韩愈,学苦涩于樊宗师歌行则学流荡于张籍,诗章则学矫激于孟郊,学浅切于白居易,学淫靡于元稹,俱名为‘元和体’。”其所谓元和体已不限于元白,还包括韩孟;也不止于元和年间诗,后人师之亦可谓元和体。唐诗发展到中唐而大变,白居易《馀思未尽加为六韵重寄微之》云:“制从长庆辞高古,诗到元和体变新。”今人所谓之元和体主要沿袭李肇之所称。

猜你喜欢

  • 屏营

    (屏,bīng)犹彷徨。白居易《和答诗·答桐花》:“无人解赏爱,有客独屏营。手攀花枝立,足蹋花影行。”皎然《兵后与故人别予西上至今在扬楚因有是寄》:“辟士天下尽,君何独屏营。”

  • 戴文

    【介绍】:五代诗人。生卒年、籍贯、事迹不详。《唐音癸签》卷三〇作五代人。《宋史·艺文志七》著录《回文诗》一卷。作品已佚。

  • 盐州过胡儿饮马泉

    【介绍】:李益作于建中初年从朔方节度使李怀光出使边塞时。诗题一作《过五原胡儿饮马泉》。盐州,唐州名,即盐州五原郡,故址在今陕西定边。胡儿饮马泉,即鸊鹈泉,在丰州(今内蒙古临河东)城北。诗写草原暮春景色

  • 傍眼

    眼前。杜甫《巴西驿亭观江涨呈窦使君二首》之一:“关心小剡县,傍眼见扬州。”

  • 王传

    【介绍】:幼时家贫,隐于中条山万固寺苦读。宣宗大中三年(849)进士。曾任山南东道观察判官,加监察御史衔。《全唐诗》存诗1首。

  • 青蝇

    ①《诗·小雅·青蝇》:“营营青蝇,止于樊。岂弟君子,无信谗言。营营青蝇,止于棘,谗人罔极,交乱四国。”郑玄笺:“蝇之为虫,污白使黑,污黑使白,喻佞人变乱善恶也。”后因以“青蝇”喻指谗佞之人。李白《鞠歌

  • 宗晋卿

    【生卒】:?~710【介绍】:河东(今山西永济)人。宗楚客之弟。武后宠臣。天册万岁二年(696),为司农卿,兼九鼎使。其间尝坐赃流岭南。中宗景龙间为将作大匠。后预韦后逆谋被杀。《新唐书》有传。《全唐诗

  • 田娥

    【介绍】:唐代女诗人。事迹无考。《全唐诗》存诗3首又2句。

  • 桃源

    见“桃花源”。

  • 七子

    指汉末建安时期作家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玚、刘桢等七人,称建安七子。张九龄《经江宁览旧迹至玄武湖》:“七子陪诗赋,千人和棹讴。”罗隐《寄酬邺王罗令公五首》之一:“书札二王争巧拙,篇章七子避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