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历史人物>张玉

张玉

【生卒】:?——1288

张荣实次子。初袭父职,为万户。至元十六年(1279)讨吉安叛贼有功。镇守黄州。二十一年,镇压广东反元起义。二十四年从鸟马儿征交趾,累战有功。次年,在返回时,迎战安南兵,战死。


【生卒】:1343——1400

字世美,祥符(今河南开封)人。仕元官枢密知院。元亡,逃走大沙漠北。洪武十八年(1385)回归。随同大军出塞远征,至捕鱼儿海,因功授济南卫副千户,升安庆卫指挥佥事。又多次从征,以骁勇果断善于谋画,被燕王亲任。建文元年(1399),燕王起兵反朝,他帅军夺取北平九门,抚谕城内外,三日而定。献计南征,升任都指挥佥事,率领亲兵为先锋,大破耿炳文军于真定。援永平,袭大宁,至会州,郑村坝、白沟河之战皆有功。二年(1400),东昌之战,受伤死。建文四年,燕王称帝,赠都指挥同知,追赠荣国公,谥忠显。


字宝臣,保定(今甘肃泾川)人。以六班散直隶狄青麾下,参与对西夏兵、侬智高作战,有功,擢为广西钤辖。徙大名,进龙、神四厢都指挥使,为副都总管。北宋熙宁中,坐斩降卒,夺职,降为陵州团练使。终马步军都虞候,卒,赠建雄留后。


【介绍】:

清江苏吴县人,字子美。汪笠甫继妻。资性敏悟,工行楷,作擘窠书,笔力遒劲。


【介绍】:

清湖南安乡人,字非石。康熙中恩贡。侍母孝,生平殚心理学,淡于荣利。举孝廉方正,辞不就。有《慥轩文集》。


【生卒】:1343—1400

【介绍】:

元明间河南祥符人,字世美。元末为知枢密院。元亡,从走漠北。洪武十八年降明,从军出塞,至捕鱼儿海。授指挥佥事。调燕山左护卫,以骁果善谋划,为燕王所亲任。建文初,燕王起兵,擢都指挥佥事。破耿炳文、李景隆,皆立大功。从攻东昌,以救成祖,突入阵中,战死。


【介绍】:

宋泾州保定人,字宝臣。以六班散直隶狄青麾下。善用铁简,军中号为张铁简。仁宗皇祐中从征侬智高有功,擢为广西钤辖,进神四厢都指挥使、副都总管。神宗熙宁中迁宣州观察使。河北置三十七将,以玉为第一将。入为马步军都虞侯。


字宝臣,保定(今甘肃泾川)人。以六班散直隶狄青麾下,参与对西夏兵、侬智高作战,有功,擢为广西钤辖。徙大名,进龙、神四厢都指挥使,为副都总管。北宋熙宁中,坐斩降卒,夺职,降为陵州团练使。终马步军都虞候,卒,赠建雄留后。


【介绍】:

宋泾州保定人,字宝臣。以六班散直隶狄青麾下。善用铁简,军中号为张铁简。仁宗皇祐中从征侬智高有功,擢为广西钤辖,进神四厢都指挥使、副都总管。神宗熙宁中迁宣州观察使。河北置三十七将,以玉为第一将。入为马步军都虞侯。


猜你喜欢

  • 陈朝老

    【介绍】:宋建州政和人,字廷臣。哲宗元符末为太学生,论事剀切。徽宗大观三年,以何执中代蔡京为尚书左仆射,蔡京领中太乙宫,朝老上书力陈蔡京之奸邪及何执中之平庸。宣和末,复与陈东等上书论蔡京、童贯、王黼、

  • 暗伯

    唐兀人。初为宿卫,曾客居于阗宗王阿鲁忽处。忽必烈派使者与阿鲁忽通好,被拘留,暗伯设法使使者返归,深为世祖器重。从平叛王乃颜,以战功为万户。后在克流速石巴秃擒斩叛王哈鲁、驸马秃绵答儿。官至知枢密院事。病

  • 汉景帝薄皇后

    【生卒】:?—前147文帝薄太后家族之女。景帝为太子时,薄太后取以为太子妃,景帝即位,立为皇后,无子无宠。立六年,薄太后死,被废。废后四年死。(,参见《史记》)

  • 刘德威

    【生卒】:582—652【介绍】:唐徐州彭城人。隋末从裴仁基征战,后归李密,又与密俱归唐,授左武候将军,封滕县公。诏将兵击刘武周,为武周所俘,逃归,尽陈敌营虚实,高祖嘉纳,改封彭城县公。太宗贞观中仕至

  • 赵凤

    【生卒】:?-953冀州枣强(今属河北)人。幼举童子科,后应募从军。曾被契丹署为羽林指挥使,常领兵侵寇贝、冀等地。契丹入据中原,授宿州防御使。后汉时入拜龙武将军。后周广顺年间历为宋、亳、宿三州巡检使、

  • 冯从顺

    【生卒】:967—1023【介绍】:辽信都人,字德柔。本宋人。圣宗统和中降辽。历官西头供奉等,两任知内承宣事,终上京户部使。

  • 张根

    【生卒】:1062—1121【介绍】:宋饶州德兴人,字知常,号吴园。神宗元丰五年进士。调临江司理参军,遂昌令。哲宗元祐中,冀封及大父母等,以通直郎致仕。徽宗闻其行义,召对,请罢杭州制造局。通判杭州,提

  • 徐邈

    【生卒】:344-397东莞姑幕(今山东安丘南)人。西晋末,避乱京口。姿性端雅,勤行励学,博涉多闻,以慎密自居。撰有《正五经音训》,注《谷梁传》等。四十多岁始出仕为中书舍人,历散骑常侍、前卫率,领本郡

  • 李昙

    元晓孙,神龙初封嗣密王。(,参见《新唐书》)

  • 魏太武敬哀皇后贺氏

    代(今山西大同北)人,拓跋晃母,后追谥为皇后。(,参见《北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