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高欢

高欢

496—547

北魏、东魏大臣,北齐奠基者。一名贺六浑。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祖父高谧仕魏官至侍御史,坐法徙居怀朔镇(今内蒙古包头东北)。累世居北边,为鲜卑化汉人,俗同鲜卑。一说其先为高丽人或鲜卑人。父高树不事家业,境贫。欢初为边镇队主、函使,往来于怀朔、洛阳间。孝昌元年(525),投奔杜洛周义军,继归葛荣,后附尔朱荣,为亲信都督,收编六镇余部,镇压青州流民起义,累迁第三镇人酋长、晋州刺史。永安三年(530),尔朱荣被诛,留晋州。被北魏长广王元晔封为平阳郡公。次年初,东据冀州。三月,被节闵帝元恭封为渤海王,加授大都督、东道大行台、冀州刺史、第一镇人酋长。以六镇降户为基础,竭力调和胡汉关系,依靠鲜卑贵族和汉士族高门,不断扩充实力,声威大振。六月,举兵信都,讨尔朱氏。十月,奉渤海太守元朗为魏帝,与尔朱氏所立节闵帝对峙。中兴二年(532)四月,于邺城附近韩陵山战败尔朱氏,入洛阳,废元朗及节闵帝,改立孝武帝元修。自为大丞相、天柱大将军、太师、世袭定州刺史。以晋阳险要,建大丞相府,遥控北魏朝政。永熙三年(534),与孝武帝矛盾激化,率师趋洛阳,逼帝西奔关中,另立元善见为东魏帝,迁都于邺。自仍据晋阳,总揽东魏大权达14年。南联梁朝,北羁柔然、吐谷浑、高车等。屡与西魏争战,互有胜负。天平四年(537),沙苑之战,损兵8万。次年,洛阳河桥之战,先败后胜。武定元年(543),芒山之战,初几乎为西魏贺拔胜追及,后转败为胜,俘斩6万人,弘农以东,洛阳等地尽归东魏。但兵燹连年,战区深受破坏,造成“野无青草,人马疲瘦”的惨景。四年(546),自邺会兵于晋阳,率师西伐,围玉壁(今山西稷山县西南)不拔,死伤7万人,染疾还师。次年正月,卒于晋阳,谥献武王。北齐天保元年(550),子高洋代东魏称齐帝,追尊为神武帝。

猜你喜欢

  • 赤翟

    见“赤狄”(1011页)。

  • 东丹国

    辽初所立附属国。一般简称东丹。因在契丹之东得名,即东契丹之意。辽天赞五年(926,即天显元年)元月,契丹主阿保机亡渤海国,二月改渤海为东丹,封长子耶律倍(一曰图欲)为人皇王主之,建元甘露,都天福城(即

  • 吴陇登

    清乾隆嘉庆年间苗族农民起义首领。湖南凤凰厅鸭保寨(今凤凰县鸭保寨)人。苗族。原为苗百户。乾隆五十九年(1794),与贵州※石柳邓、龙乜妹(苗族)等在其家聚会商讨起义。六十年,与苗民※吴添半在凤凰厅苏麻

  • 胜剌哈

    见“胜纳哈儿”(1713页)。

  • 布笼巴

    珞巴族崩尼部落方言音译,意为“结盟为友”。流行于西藏自治区隆子县以南的珞瑜地区。旧时崩尼、崩如诸部落结盟的一种宗教仪式。结盟可在两部落间进行。首先,两部落的代表协商,达成结盟的协议后,双方定下日期。一

  • 阿塔爱马克

    见“阿塔”(1197页)。

  • 柔玄镇

    见“六镇”(382页)。

  • 和蛮

    古族名。今哈尼族先民。渊源于南迁的古氐羌人。南北朝以后,从原来的僰、叟、昆明族中分化出来的一个民族集体。始见于唐张九龄《敕安南首领爨仁哲书》:“和蛮大鬼主孟谷悮”。因其信仰巫鬼教,政治、宗教上的首领称

  • 朵儿平卫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之一。正统(1436—1449)后设。《满洲源流考》将该卫与永乐五年(1407)正月设置之朵儿必河卫均作都尔弼卫。

  • 悦里

    契丹语,为一地方单位※石烈(相当于“县”,或“乡”)的名称。契丹开国初,创※宫卫制(斡鲁朵),诸宫卫与部族下置石烈。悦里为※伯德部下之一石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