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韩陵之战

韩陵之战

北魏尔朱氏集团与高欢集团的争权之战。永安三年(530)九月,魏孝庄帝为摆脱大丞相尔朱荣(契胡人)的挟制,将其诱杀。十二月,荣侄天柱大将军尔朱兆攻入洛阳,俘杀孝庄帝,立元恭为帝(即节闵帝),操纵朝政。晋州刺史高欢(鲜卑化汉人)欲取而代之,于普泰元年(531),乘奉命带领长城边关六镇流民10万余人往太行、常山以东(今河北一带)地区就食之机,拉拢信都等地大族,起兵讨尔朱氏。十月,首施离间计,使徐州刺史尔朱仲远不战而退,遂乘机于广阿(今河北隆尧东)击败尔朱兆所率10万骑的进攻。二年一月,又攻取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邺镇)。后尔朱集团内部经大将军尔朱世隆劝说暂重归于好,一致对付高欢。闰三月,骠骑大将军尔朱天光等分别率军至洹水(今河南安阳河)两岸布阵,号众20万。二十六日,尔朱兆率轻骑3千夜袭邺不克而退。面临朱尔大军压境,高欢以不满3万的步兵及近2千骑兵,在韩陵(今河南安阳东北)布设圆阵,并连接牛驴,阻塞归路,以促使将士死战。高欢命司徒高敖曹领左军,堂弟高岳率右军,自统中军出击,初战中军失利,尔朱兆乘势猛攻。高岳率五千骑抗击,部将斛律敦率部卒袭兆后背,高敖曹以千骑横拦,兆大败,部将贺拔胜和徐州刺史杜德投降,尔朱军溃逃。尔朱兆还晋阳,后自尽。尔朱仲远南投梁朝,尔朱世隆、尔朱天光等相继被擒杀,所部投降。四月,高欢入洛阳,立元修为帝(孝武帝),自任大丞相、柱国大将军,独揽朝政。

猜你喜欢

  • 雅克萨

    古城名。位于黑龙江中游北岸,即今黑龙江省呼玛县西北额木尔河对岸,城东为提咸湾。原为达斡尔族敖拉氏酋长阿尔巴西居地。清崇德四年(1639),索伦首领博木博果尔叛清。太宗皇太极发兵讨伐,城废。顺治(164

  • 敦珠克山卫

    见“朵州山卫”(841页)。

  • 斯仁栋日布

    1872—1949民国时期蒙古官吏。内蒙古太仆寺左翼牧场正白旗人。姓抗锦氏,汉名抗锦寿,字绍彭。青少年时期在张家口从师学满、蒙、汉文。30岁时任太仆寺左翼牧场总管。并于牧场创办“蒙养学堂”。1915年

  • 李保

    ?—336成汉宗室、大臣。略阳临渭(今甘肃秦安县东南)巴人。成汉君主※李雄庶子。玉衡二十四年(334)十月,兄李期即帝位后,封镇西大将军、西夷校尉、汶山太守。玉恒二年(336),无病而死,时人皆云为期

  • 壬午之变

    清对明之战。崇德七年(1642)十月,清朝为消耗明朝国力,夺取财物,以战养战,命多罗饶余贝勒阿巴泰为奉命大将军,内大臣图尔格为副将军,统率满洲、蒙古、汉军八旗24固山额真,约5万余人,合外藩察哈尔、喀

  • 凤凰直隶厅

    行政区划名。清置。明为五寨、子坪二长官司,隶保靖宣慰使司。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改流官,置通判,辰沅靖道佥事徙驻于此。雍正四年(1726),改为营。乾隆五十二年(1787),改为

  • 诺岷

    ?—1734清朝大臣。满洲正蓝旗人。纳喇氏。先世居辉发。礼部尚书恩国泰之孙,都统那敏之子。康熙十一年(1672),由笔帖式授户部主事,迁本部员外郎。雍正元年(1723),擢内阁学士兼署工部侍郎,继授山

  • 拓跋伏罗

    ?—447北魏宗室。鲜卑拓跋氏。太武帝※拓跋焘子。太平真君三年(442),封晋王,加车骑大将军。五年,督高平、凉州诸军讨吐谷浑慕利延。军至乐都(今青海乐都县),间道行抵大母桥,出其不意袭破之,使慕利延

  • 钦定皇舆西域图志

    书名。简称《西域图志》。乾隆二十一年(1756)刘统勋等奉敕撰。二十七年(1762)初稿告成,由傅恒等呈进。四十七年(1782)英廉等增订。全书52卷。首4卷,辑录乾隆帝有关西域之题咏和记事。正文48

  • 合懒路

    金、元地方政区名。合懒,一作合兰、曷懒、海兰等。元亦称合兰府。金太宗天会二年(1124)已有其名。因境内有曷懒水得名。路治在金上京(今黑龙江省阿城县)东南1800华里,今朝鲜咸镜南道咸兴城南5里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