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霍尔三十九族

霍尔三十九族

霍尔”藏语对蒙古人的称谓,指蒙古39部落。又称那克素39族。居青海、西藏交界处,即今丁青、色扎、尺牍、那雪、比姑、聂荣等宗。明末属蒙古王东宫武统治。后隶青海和硕特蒙古首领罗卜藏丹津,雍正元年(1723),罗卜藏丹津叛乱后,渐被招抚。十年(1732),由西宁、四川、西藏三方派员勘定界址,近西宁之40族归西宁管辖;近西藏之39族暂隶西藏,直接由理藩院夷情衙门管理。设千百户官职,世袭,由兵部颁发号纸,缺职由西藏行文西宁办事大臣,转报部给照。后改由驻藏大臣咨部给照。十二年(1734),从西宁例,一年会盟一次,3年后,改间年会盟一次。乾隆二年(1737),改间二年一次。十六年(1751),归驻藏大臣直辖。1916年西藏地方政府借口该区“亲汉”,改千户头人为百户,百户为“”。派宗本驻丁青处理政务,并由黑河总管兼理。1950年,隶昌都解放委员会。

猜你喜欢

  • 守狘

    契丹语,一地方单位名称。为※宫卫制(斡鲁朵)下一※闸撒名。终辽之世,共置十二宫一府,其中3宫设有闸撒。守狘为辽太宗※永兴宫下之一闸撒。

  • 镇安公

    金代对静宁山神的封号。静宁山旧名旺国崖,即今河北省张北县大马群山。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征辽时曾驻跸于此。大定八年(1168),更名静宁山,建庙。明昌六年(1195)九月甲申,以冕服玉册,册静宁山神为镇安公

  • 峨昌

    又称莪昌、蛾昌等。元明时对景颇族、阿昌族先民的称谓,即唐以来之※“寻传蛮”。主要散居于澜沧江上游以西到伊洛瓦底江上游地带。部分由于接受了附近汉、傣民族的经济文化影响,分化为近代的阿昌族;发展比较落后的

  • 脱忽剌温

    中国古代北方部落名。札剌儿部分支之一。参见“札剌儿”(433页)。

  • 赞哈

    傣语音译,又作章哈,意为“能歌善唱者”。云南西双版纳傣族民间男女歌手,傣族文学的继承、传播和创新者。一般不脱离生产。民间每遇节庆或重大活动,均请其演唱。平时夜间也在各村寨自发进行演唱。内容包括傣族社会

  • 固穆巴图尔

    ?—1664清初蒙古王公。茂明安部人。博尔济吉特氏。元太祖※成吉思汗弟哈布图哈萨尔后裔,锡喇奇塔特次子。驻牧于呼伦贝尔,均称阿噜蒙古。崇德元年(1636),归附清朝。三年(1638),从睿亲王多尔衮征

  • 遣屯

    参见“犯屯”(575页)。

  • 额尔德尼昭

    明代喀尔喀蒙古第一座喇嘛寺院。亦名光显寺。万历十五年(1587),外喀尔喀蒙古领主※阿巴岱至土默特归化城(今呼和浩特)谒见第三世达赖喇嘛索南嘉措,呈献貂皮、帐幕、币帛、牲畜等数以万计,获得瓦齐尔汗(一

  • 荣跃先

    1895—1927蒙古族早期革命者。字辉庭。蒙古名谦登若宪。内蒙古土默特左旗察素齐镇人。23岁到北京蒙藏学校读书。1920年参加李大钊等组织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小组。1923年参加中国共产党,成为蒙藏学校

  • 屈列

    ?—735唐代契丹部落联盟首领。又作屈烈、屈刺、据埒、掘埒。出自遥辇氏族。一说为遥辇氏第一代首领洼可汗,又称遥辇可汗。以前,大贺氏族在契丹部落联盟中占统治地位,与军事首领屡有不协。开元十八年(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