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震国

震国

唐代以粟末靺鞨为主体建立的政权名。一作振国。隋末,粟末靺鞨厥稽部首领突(度)地稽率部千余家徙柳城(唐称营州,今辽宁朝阳)内附;唐总章元年(669)高丽国亡后,附高丽的粟末靺鞨乞乞仲象(一说为大祚荣)所部,被唐徙营州,两部同住一地。万岁通天(696—697)中,因营州都督赵压榨,东北各少数民族强烈不满,契丹首领李尽忠乘势杀赵翙叛唐,武后调兵征讨。居营州的粟末靺鞨因参与变乱,惧究治,在乞四比羽和乞乞仲象率领下,渡辽河东逃。武后为瓦解叛乱势力,封乞四比羽为许国公,乞乞仲象为震国公,皆不受。后乞四比羽被斩杀,乞乞仲象病死,仲象子大祚荣代父统众,在乞四比羽余部和散居辽东的高丽遗民支持下,且战且退,于天门岭(今哈达岭附近)大败唐军。时契丹和奚两族附突厥,联合抗唐,战事再起,通辽东之路被阻,大祚荣遂乘势于唐圣历元年(698)据东牟山(今吉林省敦化县附近六顶山)建国,称震国,自号震国王,建都奥东城(今敦化县敖东城),辖地2千里,有编户10余万,拥兵数万。为打破唐军进讨,遣使交突厥,并向突厥“请吐屯”官。疆域约有今松花江上游、牡丹江流域和图们江以北一带地。唐中宗复位后,对震国改取招慰之策,祚荣遂遣子入侍,臣服于唐。先天二年(713),唐派郎将崔忻摄鸿胪卿前往祚荣所在,册封其为左骁卫大将军(一作左骁卫员外大将军)、渤海郡王,并以其所统为忽汗州,任命其为都督,祚荣亦去震国和靺鞨号,专称渤海。震国之号先后沿用16年(698—713)。参见“渤海”(2278页)。

猜你喜欢

  • 段素贞

    即“段素真”(1698页)。

  • 崇禧寺

    召庙名。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北60里大青山南麓的鄂奇特山谷。清顺治十二年(1655),额尔德尼达彦齐呼图克图主持兴建。康熙五十二年(1713),赐名崇禧寺。此寺住持名义上为额尔德尼达彦齐呼图克图,实

  • 石抹怀忠

    即“萧怀忠”(1995页)。

  • 通巴

    藏语音译,藏犁。四川甘孜藏区康定地方常用的生产工具。犁身长3—4尺,犁杠长约8尺,均为木质,铧较小,铁质,铧身两侧各有一翅,用于耕地,把犁杠直接系在二牛并立横缚牛角的顶杠上,犁起的土可两边分倒,与内地

  • 固尔玛浑

    1615—1681清初将领。又作固尔玛珲。满族。爱新觉罗氏。庄亲王※舒尔哈齐孙,和硕贝勒※阿敏第三子。清崇德三年(1638),从睿亲王多尔衮伐明,进军北京,转战山西。回军东进,克取济南,所至连下40余

  • 帕木竹巴万户府

    明代乌思藏地方官署,亦为地方政权名。元时,为十三万户府之一(《元史》作“帕木古鲁”)。至正二十五年(1365),顺帝封帕木竹巴地方政教首领章阳沙加监藏为灌顶国师,明承元制,洪武五年,(1372),仍以

  • 苏耶南姆嘉木措

    约1684—1753清代青海地区藏传佛教活佛。即东科尔呼图克图五世。生于青海尖扎县。随察罕诺门罕出家受具足戒。雍正元年(1723),青海和硕特部罗卜藏丹津举兵反清,因喇嘛同情,寺庙遭到破坏,避居于叶尔

  • 白文

    我国白族使用的一种拼音文字。白族过去曾使用过一种类似汉字的方块白文,流传于知识界,未能普及。解放后,根据党的民族语文政策,中国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调查第三工作队和云南语委的同志一道,于1956年开始对白

  • 次对山

    即“欠对山” (380页)。

  • 蒙古语族

    由原始共同蒙古语分化发展而形成为独立语言的一个语言群,与突厥语族和满——通古斯语族共同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包括9种语言,即蒙古语、达斡尔语、土族语、东乡语、保安语、东部裕固语、布里亚特语、卡尔梅克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