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踏犁

踏犁

壮族传统翻土工具。亦称脚犁,壮语称踏所。流行于广西壮族山区。为木架铁铧。犁架由扶手、犁杠、脚踏木组成,多为农民自制;铧口用生铁铸成或用熟铁打制,重约2斤。功效比牛耕低一至数倍,但适用于多石、巨根错节、不能使用牛耕的山地。北宋时壮族地区已普遍使用。南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卷4对广西静江府(治所在今桂林)农民的踏犁有如下记述:“踏犁形如匙,长六尺许,末施横木一尺余,此两手所捉处也。犁柄之中于其左边施短柄焉,此左脚所踏处也。踏犁可耕三尺,则释左脚而以两手翻泥,谓之一进,迤逦而前,泥垅悉成行列,不异牛耕。……又广人荆棘费锄之地,三人二踏犁,夹掘一穴,方可五尺。宿��巨根,无不翻举,甚易为功。此法不可以不存。”北宋时,曾任广西转运使的陈尧叟建议中原地区缺少耕牛者,可向广西购买踏犁,他说:“踏犁之用,可代牛耕之功半,比钁耕之功则倍。”(《宋会要辑稿》卷4750)今壮族所使用的踏犁,与宋朝时踏犁仍基本相同。

猜你喜欢

  • 德格类

    1596—1636后金将领。满族。爱新觉罗氏。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子。三贝勒莽古尔泰同母弟。初封台吉,后金天命六年(1621)二月,随军攻明奉集等堡,与台吉岳讬、硕讬兄弟败明总兵李秉诚军。三月,与寨桑

  • 圭茅

    清代台湾高山族“番社”专门储藏作为社饷的谷米仓库。以竹、木和茅草筑成,或方或圆,或三五间、十余间毗连,基高于常屋,每间可容谷300余石。

  • 罗理

    ?—1641清初武官。蒙古正黄旗人。鄂尔沁氏。察合尔部人。天聪八年(1634),林丹汗败亡后,携百人来归,授一等甲喇章京世职。崇德三年(1638),随扬威大将军岳讬征明,败明密云县兵。六年(1641)

  • 青海志略

    青海省方志,近人许崇灏(甘肃人,字公武)编撰,系据新亚细亚学会会员黎小苏、邱向鲁、朱允明等实地考察报告,再稽古籍有关记载,重编而成。民国三十二年(1943)于重庆土纸铅印,分11章:第1章总说;第2章

  • 多铎和

    ?—1652清朝将领。蒙古镶黄旗人。博尔济吉特氏。世居扎鲁特。初任牛录章京。天聪二年(1628),随军征明锦州,获马千匹。崇德五年(1640),复围锦州,率本甲喇兵败松山援军。七年(1642),再围锦

  • 杨完者

    ?—1358元朝将领。字彦英。武冈绥宁赤水(今湖南绥宁境)人。苗族。深习武功,众推为长,教苗众习武自卫。受湖广陶梦祯招纳,为苗帅。历任海北宣慰使都元帅、江浙行省参政。至正十六年(1356),调往江浙镇

  • 容美纪游

    书名。清代顾彩辑。一卷。容美在湖北恩施地区,今鹤峰地。元明时期置土司,清初置容美土司。为土家、苗等民族之居住地。书中记载了当地风土习俗,是研究该地少数民族的重要参考资料。《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有辑文。

  • 又称“萨都”。傣语音译,意为“头盖骨”,即“人体最高部分”,比喻至高无上。系指旧时云南西双版纳傣族地区最高封建领主※召片领即车里宣慰使的嫡系亲属。是当地等级最高的贵族阶层,只有他们才有资格继承召片领即

  • 玉列赤

    蒙古语。又译“威埒齐”。《元史语解》释为“作工人也”。仁宗延祐六年(1319),设置玉列赤局,隶尚工署,置提领、大使各1员,秩从七品,专掌裁制缝线之事宜。玉列赤即从事该项工作之人。

  • 河泥

    哈尼族他称。清康熙《蒙自县志》卷一“图考”:“县治河泥里远在江外。”河泥里为该县所辖13个编里之一,当地所谓江外即礼社江之西,哀牢山东麓今元阳县境。“河泥”即“和泥”(哈尼),河泥里以所居“河泥人”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