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萨尔浒之战

萨尔浒之战

明与后金国的战争之一。“萨尔浒”,满语意为“犁挽钩”。明朝为维持其在辽东的统治,于万历四十六年(后金天命三年,1618),以杨镐为辽东经略,调集10余万军队(号称47万),企图一举歼灭后金。次年三月,大战于萨尔浒山(今辽宁省抚顺县上马境内)。是役为双方战略地位的变化和后金胜利、明军转败的开端。明分军四路围攻后金,总兵马林率兵15000,从开原出靖安堡;总兵杜松率兵25000,出抚顺;总兵李如柏率兵25000,出清河鸦鹘关;总兵刘綎率兵15000,从宽甸出亮马甸子,与朝鲜国都元帅姜宏立(即姜宏烈)、副元帅金景瑞所率13000朝鲜兵会合。二月二十五日,分路先后出师。杜、马两军约定三月二日会师二道关(即大民关,在兴京西40里);四路军约定三月三日会攻后金都城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满族自治县西老城镇)。因明军师期泄漏,后金积极备战。二月二十九日,杜军星夜出关,夜渡浑河,与后金军遭遇,分军据守萨尔浒山,并争夺界藩山吉林崖。努尔哈赤本着“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作战原则,与诸子率八旗劲旅6万之众,集中优势兵力西进,以二旗兵抵抗吉林崖杜军万人,亲率六旗猛攻萨尔浒大营,致杜军等阵亡。三月二日,后金又集八旗兵向马林,潘宗颜所据尚间崖和斐芬山冲击,明兵溃散,马林仅以身免,潘宗颜全军覆没。刘綎军经马家寨、深河等地小胜之后,进至赫图阿拉50里富察之野。努尔哈赤自西路回军,以4000兵守城,防清河路明军,其余八旗精锐全力东进,刘军中计陷伏,全军覆没。李如柏军先迟迟不前,后以令溃逃。明军三路败亡,折损军士45000,文武官员300余,损失军械达武库十分之六、七。此战是后金一方集中使用兵力,选择有利战机,速战速决,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充分显示努尔哈赤指挥才能和后金将士勇猛战斗的作风。是明、金兴亡史上的重大转折,功守易位,明军从此一蹶不振。后金遂以破竹之势,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猜你喜欢

  • 李氏实录

    书名。即西夏实录。因西夏皇族先祖曾受唐赐李姓,故名。天盛十三年(1161)仁宗立翰林学士院,始命学士王佥等掌史事纂修,今不传。

  • 和勒刻衣

    短犴皮裤,参见“耶什它姆”(1306页)。

  • 壬戌华州回变记

    书名。清末刘东野撰。作者据亲身闻见详记同治元年(1862)四月陕西华州回民起义发生的原因及五月初八日回民南渡渭河消灭地主武装并战领绝大部分堡寨的战斗经过,以成是书。1917年曾由其子刘澍瀛校刊、铅印。

  • 南剋部

    契丹部族名。据《辽史·国语解》:“北剋、南剋,掌军官名,犹汉南北军之职”。统和十二年(994),以※奚府二剋所辖民户分置2部,南剋部为其一。原民为所俘奴隶,时获释免,取得平民地位。设节度使统领,隶北府

  • 叉康

    门巴语音译。门巴族部分地区流行的存放骨灰的公共用房。土木结构,规模大小不等,多在村庄附近,村民集体修建。人死将其尸骨焚烧为灰烬,掺泥土拌匀,做成若干塔状,置于叉康。

  • 巴拉沙衮城

    见“裴罗将军城”(2448页)。

  • 龙首关

    古关隘名。唐开元二十九年(741,一作二十七年)南诏主皮逻阁自蒙舍川迁治太和城(今云南大理市旧县城南太和村)后,建此关(遗址在今大理旧城北70里之上关)和龙尾关(遗址在今大理市下关),筑寨堡,置兵戌守

  • 撒力卫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之一。亦作散力卫、萨里卫。永乐三年(1405)二月,把兰等处女真人卯义等来朝,明廷始置卫,以卯义为指挥佥事。据考在今黑龙江省通河县岔林河屯。一作在依兰县对岸巴兰河附近。

  • 白沙庙会

    纳西族传统民族节日。每年正月二十日举行。明清时期形成。纳西语叫“白沙堂美空捧”,意即“白沙大宝积宫开门”。是明代建筑的“大宝积宫”、“琉璃殿”、“大定阁”等寺庙每年的开门日。是日人们分别去各寺庙烧香拜

  • 宇文逌

    ?—580北周宗室、大臣。其先为匈奴苗裔,后称鲜卑宇文氏。又名尔固突。周文帝※宇文泰子。少好经史,解属文。武成元年(559),封滕国公。建德(572—578)初,进位柱国。三年(574),进爵为王。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