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莫高窟

莫高窟

中国著名佛教石窟建筑群。俗称千佛洞。位于甘肃省敦煌县城东南25公里,因此地原名莫高乡,故名。洞窟凿于鸣沙山东麓崖壁上,上下5层,高低错落,鳞次栉比,南北长1600多米。相传十六国前秦建元二年(366),僧乐僔开始凿窟造像。历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辽、宋、西夏、元各代均有扩建。现存洞窟492个,计有壁画45000多平方米,彩塑像2450余尊。有唐宋木构建筑5座,是由建筑、绘画、雕塑组成的综合艺术。窟最大者高40余米,30米见方。最小者高不盈尺。造像均为泥质彩塑,有单身像和群像,壁画内容有佛像、佛教史迹、佛经故事、神话、供养人等题材,以及40多平方米大的最古的地图《五台山图》,表现当时当地历史人物活动的《张议朝夫妇出行图》,还有描绘古代少数民族狩猎、耕作、推磨、舂米等生产、生活的壁画。一些洞窟有藏文回鹘文、西夏文题记。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一说二十六年),藏经洞”被发现,内有4~10世纪期间的大量文献,包括用汉文、梵文、龟兹文、回鹘文、古藏文、书写的佛经、买卖契约、典当文书、文学、历史、天文、历法、医学等文献,以及绢画、刺绣、雕版印本、铜佛像等。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物和艺术品,在1907—1925年间,曾先后遭到英、法、俄、日等国所谓探险家的大肆劫掠与破坏。1943年设立敦煌艺术研究所,进行修复、保管和研究工作,解放后改为敦煌文物研究所,现为敦煌研究院。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猜你喜欢

  • 拉托托日宁赞

    吐蕃赞普。又称拉托托日赞。《唐书》作佗土度。藏史传称,因其奉佛,百岁时又生新齿,耳长如佛耳,故名。敦煌吐蕃藏文文书称拉托尼雅赞。赞普托杰托赞之子。《德乌佛教史》载,其母为民女若容萨东杰。据藏史载,相传

  • 保子帝

    约春秋末※蜀人首领。名芦保。卢帝子。为蜀国开明氏第三世王。曾帅众攻至青衣羌之地(在今四川芦山县),称雄于僚、僰。

  • 刀斯郎

    ?—1388明代云南麓川傣族头领。又作刀厮郎。洪武二十一年(1388),从平缅军民宣慰使思伦法内侵,至马龙他郎甸之摩沙勒,为明军所败。旋受命充悉剌(敢死队)头目,率兵,号称30万众,象百余,攻定边。遭

  • 博尔术

    蒙古国开国功臣、大将。又译孛斡儿出、博郭尔济。阿儿剌氏。与铁木真(成吉思汗)同宗,均系海都后裔。纳忽伯颜之子。知兵善战。居地邻蒙古部。年13岁,助铁木真追回被盗马匹,结友好。自是,从铁木真充当那可儿(

  • 勒尔谨

    ?—1781清朝将领。满洲镶白旗人。宜特墨氏。乾隆朝翻译进士。三十七年(1772),由按察使、布政使、巡抚授陕甘总督。任内请移西安、宁夏满洲兵各千人驻巴里坤(今新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拨京兵分补西安

  • 谋克

    见“猛安谋克”(2077页)。

  • 白崖睑

    唐代南诏地方行政区划名。为“十睑”之一。大历七年(772),阁罗凤在勃弄川筑白崖城,设睑,故又称勃弄睑。樊绰《云南志》载:“城高十丈,四面皆引水环流,惟开南北两门……城北门外有慈竹丛,大如人胫,高百余

  • 陆丽

    ?—465北魏大臣。代郡人。鲜卑陆氏(步六孤氏)。征西大将军、东平王陆俟子。少以审慎,入侍太武帝,赐爵章安子,迁南部尚书。承平元年(452),太武帝卒,南安王拓跋余立,既而为中常侍宗爱等所杀。丽与殿中

  • 马义

    1412—1481明代将领。河南新野人。回族。字明道,行伍出身。正统六年(1441)起,从征云南麓川、孟养及福建、湖广等处,累立战功,官至指挥佥事。天顺八年(1464),从征两广有功,晋安庆卫指挥同知

  • 牙葛直

    契丹语,一地方单位名称。为※宫卫制(斡鲁朵)下一※抹里(相当于“乡”,或“乡”下一级单位)名。终辽之世,共置十二宫一府,十二宫下均设抹里。牙葛直为辽景宗※彰愍宫下之一抹里。承天皇太后※崇德宫下一抹里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