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苏鲁克

苏鲁克

蒙古语音译,原意为“畜群”。通常指蒙古牧区牧工与牧主间的一种牲畜承放制度。清中叶以前蒙古封建王公贵族、旗府、寺院、上层喇嘛等把畜群托给属民代为放牧,称为“放苏鲁克”。一般是牲畜的乳、毛等归牧民,孳生畜归牧畜主,是一种超经济的剥削方式。属于皇室的养息牧场,太仆寺左右翼牧场也一度采取过此种形式。后随着商业高利贷资本进入牧区,封建领主制度受到冲击,逐渐演变成带有租佃性质的“苏鲁克”,牧主、商人等将牲畜租贷给牧民放牧,按一定比例收取仔畜或其他畜产品。承租办法在各地区、各领地内亦各不相同,由牧主与牧工商定。凡无天灾、疫病等正常情况下,繁殖的仔畜归牲畜所有者,未成活的交羔皮。牧户对承租牲畜可以乘骑、挤奶、剪毛等。如牲畜死亡和丢失,牧户要负责赔偿。承租时间事先确定,有临时性的,也有承租数年长期性的。解放后,经过民主改革,推行合同制,即新苏鲁克。经过牧民与牧主协商,订立分成合同,或由牧民和牧主代表会议协商,规定出统一的分成标准,合理分配仔畜和畜产品比例,既不能低于影响牧民收入的逐步增长,也不能高于挫伤牧主经营牲畜的积极性。合作化以后,在集体经济中,试行“三包一奖”的劳动分工定奖制“苏鲁克”和生产责任制“苏鲁克”,为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一种形式。

猜你喜欢

  • 康合思

    蒙古※“林木中百姓”(蒙古语称“槐因亦儿坚”,即森林诸部)之一部分。成吉思汗二年(1207),为术赤招降。

  • 固姑冠

    古代蒙古妇女所戴头饰。“固姑”又作“顾姑”、“姑姑”、“故姑”、“故故”、“罟罟”等。蒙古语称“孛黑塔”或“孛哈”。元代后妃及大臣之正室皆戴之。其形制,中外史书俱有记载,《蒙鞑备录》、《黑鞑事略》、《

  • 东魏

    朝代名,南北朝时期北朝之一。皇室为鲜卑拓跋氏(元氏)。北魏末年,权臣大丞相高欢擅政。永熙三年(534),孝武帝※元修为高欢所迫,西奔关中(今陕西中南部)依宇文泰。欢另立元善见为帝(孝静帝),迁都邺(今

  • 罗布藏丹彬多密

    见“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二世”(1860页)。

  • 门那你

    傈僳语音译,意为“女人节”。旧时云南怒江地傈僳族女子的节日。节期在每年夏历正月初七,相传“女人有七个魂”,故定于是日举行。这天,女人不做任何事,一切家务由男人承担,且可以随意指责男人,男人不得还口;相

  • 蛇骨塔

    唐代云南大理古塔。亦称灵塔、灵骨塔、相传建于南诏王劝利晟时。故址在大理市(下关)北斜阳峰下宝林村后。此塔为纪念斩蟒英雄※段赤城(白族先民)而建。据《南诏野史》、《滇略》及民间广泛流传的故事称:南诏时,

  • 仫佬语

    我国仫佬族使用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分布在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及其邻近的柳城、忻城和宜山等县。使用人口约9万(1982),其中90%居住在罗城自治县。仫佬族无文字,有许多人

  • 世烛

    辽代官名。契丹语音,“侍中”之意。会同元年(938),始在诸宫院、群牧司和遥辇帐置此官。

  • 舒赛

    ?—1641清初将领。满洲镶蓝旗人。萨克达氏,以地为氏。天命四年(1619),从太祖努尔哈赤征明,败明总兵马林等于尚间崖,授骑都尉世职。征瓦尔喀,俘获甚众,晋二等轻车都尉。太宗皇太极即位,擢列十六大臣

  • 郁羽陵

    契丹早期部落名。为※古八部之一。始见于《魏书》。是称见该书“显祖纪”和“勿吉传”,而他载稍异,该书“契丹传”与《辽史·营卫志》皆记为“羽陵”,《文献通考》作“羽林”。据契丹古老传说,一神人乘白马,与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