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胤禛

胤禛

1678—1735

清朝皇帝。满族,爱新觉罗氏。原名允祯。康熙帝※玄烨第四子。1722—1735年在位。年号雍正。康熙三十五年(1696),从帝征噶尔丹,统率正红旗大营。三十七年,封贝勒,四十八年,进封雍亲王。屡随康熙帝巡视塞外、五台、江浙等地。康熙末,奉旨祭祀盛京祖陵及太庙,代帝行冬至祭天礼,参与部分政务。在诸皇子争夺帝位中势最强。即位时,皇亲国戚势如水火,诸王分朋结党,统治集团严重分裂。为使“雍正改元,政治一新”,监禁或诛除争夺皇位的诸兄弟;分别处死、禁锢其政敌年羹尧、隆科多,稳定了政局。为确保“民无二主”,进一步削弱旗主势力,加强对旗主监督,还明令管理各旗务之亲王、郡王为都统,将八旗军政大权尽掌己手。将六科给事中改隶都察院,削弱内阁和大臣会议权力,又于七年(1729)设立军机处,取代内阁和大臣会议,成为秉承皇帝意旨经办军政事务的国家中枢,使参与议政的满洲亲王、大臣成为虚曹。把康熙朝出现的密折制度化。继承康熙帝巩固边疆的未竟事业,重视喇嘛教,笼络蒙古、西藏、青海地区少数民族上层,采取措施或使用武力削除边疆的割据势力,平定叛乱:二年(1724),平定青海厄鲁特罗卜藏丹津叛乱,后在该地区实行郡县制和札萨克制;四年(1726)起,采纳云贵总督鄂尔泰建议,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逐步推行“改土归流”,改土官为流官,废除土司世袭制,设立府州县,削除割据,对巩固西南边疆、促进各族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起了积极作用;五年,支持西藏首领颇罗鼐,彻底平定阿尔布巴叛乱,在西藏始设驻藏大臣,代表中央统领驻藏官兵,督导颇罗鼐总理藏务,使驻藏大臣遂成定制,终清未改;十年(1732),派兵征讨准噶尔部噶尔丹策零,败准部于喀尔喀蒙古土谢图部境,后定阿尔泰山为准部游牧界线。为恢复、发展社会经济,围绕清查亏欠钱粮,大力整顿吏治,惩罚贪官,改善了国家财政状况;改革赋税制度,全面推行“地丁合一”(即“摊丁入亩”)制度,使大批农村劳动力流入市镇;注重消除黄河水患,修建浙江海塘;鼓励垦荒,认真执行康熙帝“垦田令”及推迟延年起科,取得较好成效;采取措施逐步清除农奴制残余。对外,为抵制西方殖民主义者企图通过传教士扩张势力,严格限制传教士的活动;先后与沙俄签订了《布连斯奇条约》、《恰克图条约》。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镇压苗僮少数民族起义;兴文字狱,构吕留良、曾静案,撰《大义觉迷录》;提倡汉学,严格控制思想舆论。还以大搞“神道设教”,鼓吹“祥端”等支撑皇权。娴熟书法,诗文俱佳,著有《世宗宪皇帝御制文集》等。庙号清世宗。

猜你喜欢

  • 乃呵

    契丹传说中的远古国主。见载《契丹国志》。为一骷髅,在穹庐中以毡盖之,人不得见。国有大事,则杀白马灰牛以祭,变人形主事。事毕,入化骷髅,后因人偷视,不复在。

  • 托浑布

    1799—1843清朝大臣。字安敦,号爱山。蒙古正蓝旗人。博尔济吉特氏。嘉庆进士。历任知府、直隶按察使、直隶布政使等职。道光十九年(1839),升山东巡抚。二十年,英军侵犯天津海口时,力主妥协投降,支

  • 阿术浒水

    见“按出虎水”(1623页)。

  • 马万信

    ?—1867清同治年间新疆回民起义军首领。经名“牙库尔”。伊犁人。回族。同治三年(1864)九月,率领伊犁回、维吾尔等族人民起义反清。任回族“苏丹”(意为“王”)。曾与维吾尔“苏丹”肖开特共商,通过锡

  • 前秦太宗

    见“苻登”(1342页)。

  • 婆兴

    藏语音译,意为“祖地”或“佃田”。指解放前藏族地区领主出租和大差巴转租的地。租种此地的农奴多为中等农奴水平以上的户。承租者根据土地好坏,交定额租,一般为一※克地交青稞四至六克,不交其它差税。通常情况下

  • 范蠡

    春秋末越国大夫。字少伯。原为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后仕越国为大夫。是越王勾践的心腹名臣,处事深谋远虑,有运筹帷幄之才。周敬王二十六年(前494),越在夫椒被吴所败,勾践被吴军困于会稽(今浙江绍兴),

  • 谋粘路军民总管府

    元明傣族土司。《元史·地理志》载有该路,但无注释。《泰定帝本纪》泰定二年(1325)有七月诏谕谋粘路记载。《明史·地理志》:“孟定府东南有谋粘路,元泰定三年置”。《读史方舆纪要》:其地在孟定府东南。地

  • 瑞洵

    清朝官员。原藉蒙古,隶满洲正黄旗。姓博尔济吉特氏。字景苏,号觉迟、井苏。光绪元年(1875)举人。十二年(1886),进士,累官侍讲学士、科布多参赞大臣。著有《散木居奏稿》25卷,《犬羊集》1卷续编1

  • 高良惠

    1160—1227西夏大臣。夏仁宗时(1139—1193)枢密直学士高岳孙。为人忠厚。有治世之才。神宗时常论国事而不被取信。献宗乾定元年(1223),任右丞相,以蒙古势强,夏国日衰,首进和金3策,被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