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祭熊

祭熊

图腾崇拜遗俗。流行于今内蒙古和黑龙江省鄂伦春族和部分鄂温克人地区。来源于对熊的敬畏。其俗:凡猎到熊后,要假装哭泣将它抬回来,快到※“乌力楞”(家族公社)时,猎手们模仿乌鸦发出“嘎嘎”叫声,人们闻声,知道打到熊,即出来迎接。熊肉由全“乌力楞”共食,吃时,又发出嘎嘎声,并说“是乌鸦吃你的肉”,“不是我族人吃你的肉”。吃尽肉的熊骨不能乱丢,集中起来送到猎取该熊的户,用草包好,象送葬一样抬到打死它的地方,挂在树上风葬;这时又说,“不是我们有意杀了你,是误杀了你”,“不要降祸于我们”,“要保佑我们多获猎物”之类的话。两族民间皆认为,所以如此,因熊原来是人,很早以前他们是不猎取的,后来虽猎取,但要举行祭祀仪式,并有许多习惯禁忌“:打死熊不能说它死了,应说是睡熟了;剥熊皮时要先割其睾丸挂在树上,其脖子不能任意割断;心、大脑、食道、眼睛、肺、肝等不能吃,要留下风葬;鄂温克人还把打死熊的枪称“呼翁基”(打不死任何动物的工具),把切熊肉的刀叫“刻尔根基”(什么也切不断的钝刀);等等。分配熊皮也有一套仪式,在鄂伦春族中是一人拿着熊皮挨户到“乌力楞”各家,意为与各户告别;每到一家,进去前先学“乌里”鸟的嘎嘎叫声,这家人闻之在内也嘎嘎叫,表示欢迎,到最后一家若有老人,熊皮即给他,如无,再回走,遇到有老人的户给之。

猜你喜欢

  • 兴安岭

    山名。中国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黑龙江省北部及黑龙江以北俄罗斯境内山脉的总称。略成弧形,北为外兴安岭。南为内兴安岭。内兴安岭西为大兴安岭,又称西兴安岭;东为小兴安岭。大兴安岭在内蒙古东北部和黑龙江省西北

  • 扭达

    土族语音译,意为头饰。民和土族称为凤凰头。民国初年土族妇女的头饰。流行于今青海省互助、民和、大通等地。分吐浑扭达(又记为托欢·扭达,汉语称干粮头,形似圆饼)、捺仁扭达(汉语称三叉头,形似三支箭)、适格

  • 四部医典诠释

    书名。藏文名《朱西塔吉德》。蒙古医学著作。清末内蒙古医师龙日格丹达尔用藏文写成。手抄本。内容为对藏医大师玉妥·云丹贡布(729~853)整理的《四部医典》巨著所作的注解,于医典的原义,疏通解释,颇为明

  • 布尔尼

    1650—1675清初蒙古察哈尔部首领。※林丹汗孙,阿布鼐子。父被清朝革爵,拘禁盛京(今辽宁沈阳)后,袭父和硕亲王爵。牧地在义州(今辽宁义县)一带。对清朝拘禁其父不满,康熙八年(1669),赴盛京欲探

  • 宣抚司知事

    官名。元代设置,为宣抚使属员。掌管案牍及管辖吏员,为宣抚司经历的副手。明代授任土官,秩正九品。参见“宣抚使”(1746页)

  • 喀尔喀车臣汗部中末次旗

    清外蒙古诸旗之一。牧地东至哈尔噶朗图山接本部左翼中旗,西至布尔噶素图接本部右翼左旗及左翼右旗南至图木斯图山接本部左翼中旗界,北至噶勒齐老接本部中后旗界。有佐领一个半。会盟于克鲁伦巴尔和屯盟。康熙三十年

  • 咽面

    古族名。一作样磨,又译牙格马。唐代游牧部落九姓铁勒之一支。语言属突厥语族。初分布于热海(今伊塞克湖)与喀什噶尔(今喀什)一带,北与葛逻禄为邻,以那林为界。经济以游牧为主,兼营耕作。唐初于其地置咽面州,

  • 土仡佬

    见“仡僚”(571页),“仡佬族”(572页)。

  • 锡珍

    ?—1889清朝大臣、蒙古族文人。蒙古镶黄旗人。额勒德特氏。字锡卿。两江总督壁昌子。同治七年(1868)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十年(1871),散馆授编修。十一年后历任侍讲、日讲起居注官、咸安宫总裁。

  • 凤公世系记

    明代云南摩崖石刻。嘉靖十二年(1533)禄劝州知州徐进题碑文。刻于今禄劝县掌鸠河畔法宜则持附近悬崖峭壁上。记载云南武定军民府彝族凤氏土官自南宋淳熙(1174—1189)中至明嘉靖十二年的十九代谱牒及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