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白族

白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自称白子、白尼、白伙(意为白人),旧称民家族,部分被纳西族称为“那马”,傈僳族称为“勒墨”。贵州部分被称为“七姓民”或“罗苴”。1956年正式定名为白族。现主要聚居于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他杂居于云南丽江、碧江、保山、南华、元江、昆明、安宁以及贵州毕节、四川凉山、湖南桑植等地。人口1594827人(1990年)。操白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白语支(一说彝语支)。大多数通晓汉语文。历史上曾使用过白文(亦作僰文),即所谓“汉字白读”。其族源尚无定说,据云南境内发现的多处古人类化石及大理地区的石器文化和青铜文化,一说为云南土著,并不断融入其他民族成分;另据该族的生活习俗、语言、文化、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一般又认为与古代南下的氐羌族支系有密切关系,秦汉以来的文献称之为“僰人”(滇僰)、“西爨白蛮”等,并在历代融入了楚人、汉人、当地土著及其他民族成分。形成于唐宋时期。唐代与“乌蛮”贵族共同建立了南诏奴隶制政权,担任清平官、布燮、演习、大军将、节度使等军政要职,与彝族先民共同缔造了举世瞩目的南诏文化。南诏灭亡后,曾先后建立郑氏※大长和国、赵氏※大天兴国和杨氏※大义宁国3个短暂的政权。后晋天福二年(937),大理白人段思平建※大理国封建领主制政权。南宋理宗宝祐元年(1253),蒙古贵族平定大理。元朝在云南建立行省,在洱海地区设大理路和鹤庆路,封段氏为大理总管。明洪武十五年(1382),被明朝统一,设府、州、县,先后在大理及鹤庆部分地区进行改土归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大部分地区处于封建地主经济阶段,主要从事农业,兼事牧、渔。工商业较发达,出现了大商行、大商帮等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华侨资本家。在泸水的六库及云龙、兰坪、鹤庆的部分山区还残存着封建领主制。在碧江、福贡的部分地区和洱源的部分高寒山区,尚保留着较多的原始公社或奴隶制残余,氏族成员间“共同耕种,秋收平分”。一夫一妻制的父系小家庭是社会经济的基本单位。旧时亦有一夫多妻的家庭,盛行封建宗法制度,族长管理祖宗牌位、祭祀,并代表本家族处理内外事务;妇女地位低下,无财产继承权,以“守节”为荣。部分地区亦存在“转房”等收继婚。丧葬制度有过变化,古代实行土葬(与乌蛮实行火葬不同),唐代佛教传入后则盛行火葬,自明代起,受汉族文化影响,又改行土葬。高山区居住简陋,以茅屋居多,平坝和城镇则有“三方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六合同春”等豪华建筑。崇拜“本主”(村社神),佛教盛行,旧有“佛国”、“妙香古国”之称;道教、巫教等亦活跃于民间。文化发达,受汉族儒家思想文化影响较深,有“文献名邦”之美称。其建筑、医学、文学、史学、戏曲、音乐、舞蹈、绘画、雕刻等独秀南疆。大理崇圣寺三塔、《南诏中兴画卷》、《大理国梵画长卷》等被誉为“天南瑰宝”,闻名中外。其传统节日有三月街、绕三灵、火把节、渔潭会、耍海会等。

猜你喜欢

  • 巴思翰

    见“巴思哈”(410页)。

  • 绥远通志

    书名。内蒙古地方志之一。清高赓思纂修。光绪(1875—1908)末年成书。手抄本。40卷。卷首有征讨、诏谕、宸章、圣迹。此外,有星变、疆域、沿革、道考、厅治考、乡镇、户口、城邑、关隘、卡伦、古迹、学制

  • 贺跋支

    辽官名。契丹语音译。其执掌犹如宋执政左右的防閤。宋人刁约于嘉祐元年(1056)出使契丹时,曾用汉语与契丹语交杂作《北语诗》,内有“看房贺跋支”句自注:“贺跋支,如执政防阁。”

  • 李文彩

    ?—1872清咸丰、同治间壮族起义领袖。又名李七。广西横州狮子塘村人。壮族。出身于破产农民家庭,曾以剃发为生。忠厚刚直,乐于助人。道光三十年(1850),因痛恨豪门盘剥,在平朗聚众竖旗起义,劫富济贫,

  • 罗后

    西夏仁宗皇后。本宋朝人,战乱陷于西夏国,入宫数年。天盛十九年(1167)三月,仁宗李仁孝立为后,子纯祐继位后尊为太后。天庆七年(1200)正月,中风久不愈,纯祐遣使求医于金,金派太医来治,并赐药。天庆

  • 遮弩

    突骑施汗国贵族,汗国创立者乌质勒子,娑葛弟,唐圣历二年(699),受乌质勒遣赴唐,神龙二年(706),父死,娑葛继,与之分地而治,唐朝赐名突骑施守节。景龙三年(709),怨所得部众少于娑葛,投后突厥,

  • 完泽

    ①(1246—1303)元朝大臣。蒙古土别燕氏。都元帅※土薛孙,中书右丞相※线真子。初侍太子真金,任詹事,参与谋议,执掌环卫,深受器重,被誉为难得之才。太子死,留辅皇孙铁穆耳,随从抚军北方,平定乃颜、

  • 阿兀出

    ?—1202蒙古国建立前泰赤乌部首领之一。又译沆忽、沆忽阿忽出。享“把阿秃儿”(又作“拔都”,意为“勇士”)称号。素与蒙古部铁木真(成吉思汗)不睦,屡相争战。宋庆元六年(1200),为铁木真和克烈部王

  • 琵琶猪

    又名“猪膘”。云南丽江和宁蒗纳西族、普米族传统食品。用百余斤重的膘壮肥猪,以削尖的竹竿从其腋下刺入心脏,将其致死,保持体形完整,然后去毛剖腹,除去内脏、脊骨,砍掉四肢,用盐和花椒末撒入腹腔搓揉,用麻线

  • 蒙古的人和神

    书名。(丹麦)亨宁·哈斯芦特撰。1935年伦敦出版。是书系作者1927年随斯文赫定、徐旭生参加“西北科学考察团”前往新疆考察的成果。他在今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土尔扈特人中生活了数年,对其生活、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