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权制
以男子为氏族长或家族长的制度。父系氏族晚期出现的家长制家庭即典型的父权制家庭。我国汉族和某些少数民族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的一夫一妻家庭,则是父权的延伸和发展形式。许多少数民族阶级社会里的一夫一妻制家庭,成员之间关系比较融洽,父权不甚突出。国内学者普遍将父权与父系民族制视为同一概念。参见“父系氏族制”(323页)。
以男子为氏族长或家族长的制度。父系氏族晚期出现的家长制家庭即典型的父权制家庭。我国汉族和某些少数民族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的一夫一妻家庭,则是父权的延伸和发展形式。许多少数民族阶级社会里的一夫一妻制家庭,成员之间关系比较融洽,父权不甚突出。国内学者普遍将父权与父系民族制视为同一概念。参见“父系氏族制”(323页)。
十六国时期陇西鲜卑之一支。以鲜卑大人提伦领部而得名。东晋太元十二年(387),与裕苟、密贵2部于六泉(在襄武县东北,今甘肃陇西东北,一说在高平,今宁夏固原)遭西秦苑川乞伏国仁袭击。寻高平鲜卑没奕于、东
为《勒俄特衣》简称。参见“勒俄特衣”(1987页)。
佤语音译,意为“管寨子的人”。参见“扩”(753页)。
蒙古森林诸部(蒙古语称“槐因亦儿坚”,汉译“林木中百姓”)之一。又译豁里。分布于今贝加尔湖地区。因与秃麻部错杂而居,故常并称火里秃麻。蒙古国建立后,与秃麻部一起降附成吉思汗。元代,火里秃麻为太仆寺所属
见“完颜宗弼”(1158页)。
清末内蒙古官商合办的垦务机构。光绪二十八年(1902),由垦务大臣贻谷在张家口创设,集有股本银12万两,官商各半。凡察哈尔各旗及张家口、多伦、独石口、丰镇、宁远诸厅之应垦地,经垦务局丈放,由公司勘验承
即“柯散”(1590页)。
原始社会晚期以男子为中心结成的秘密社会组织。亦称男子同盟或秘密会社。通常存在于某些部落社会中,源自氏族公社以男女按年龄分工的入社制。最初宗旨是对本部落成年男女的婚姻和社交进行指导,后来,演变为成年男子
中国共产党在内蒙古地区团结蒙汉各族人民共同斗争的第一个群众性的革命组织。简称农工兵大同盟。1925年冬,内蒙古各地蒙汉各族农民、牧民、工人、士兵代表200余人,在张家口举行大会正式成立,选举李大钊为中
见“白霫”(59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