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漠南蒙古

漠南蒙古

清代居住于蒙古高原南部之蒙古各部总称。因其居地位于蒙古中部戈壁南缘,故称。有内札萨克蒙古和内属蒙古之分。内札萨克蒙古有6盟24部49旗:(1)哲里木盟:科尔沁、札赉特、杜尔伯特、郭尔罗斯,10旗;(2)卓索图盟:喀喇沁、土默特,5旗;(3)昭乌达盟:敖汉、奈曼、巴林、札鲁特、阿鲁科尔沁、翁牛特、克什克腾、喀尔喀左翼,11旗;(4)锡林郭勒盟:乌珠穆沁、浩齐特、苏尼特、阿巴噶、阿巴哈纳尔,10旗;(5)乌兰察布盟:四子部落、茂明安、乌喇特、喀尔喀右翼,6旗;(6)伊克昭盟:鄂尔多斯7旗。以上各旗俱设札萨克,每3年会盟1次。盟设正、副盟长各1名,以简军实,阅边防,理词讼,审丁册,隶理藩院旗籍司。内属蒙古有归化城土默特2旗和察哈尔8旗。例不设札萨克。归化城土默特隶绥远城将军管辖。察哈尔8旗隶理藩院典属司管辖。内札萨克蒙古和内属蒙古统称内蒙古。在以上各部中,除土默特右翼、浩齐特、苏尼特、乌珠穆沁、敖汉、奈曼、鄂尔多斯、札鲁特、克什克腾、喀尔喀左右翼各部、旗王公为成吉思汗嫡裔外,科尔沁、札赉特、杜尔伯特、郭尔罗斯、阿噜科尔沁、茂明安、乌喇特8部16旗王公为成吉思汗弟哈撒尔裔;阿巴噶、阿巴哈纳尔2部4旗王公为成吉思汗弟别勒古台裔;翁牛特部2旗王公为斡赤斤裔;喀喇沁;土默特左翼2部4旗王公为蒙古国大臣者勒蔑(济拉玛)裔。漠南蒙古各部,由于最先归附于满族统治者,并为之属橐前驱,屡著劳绩,故在有清一代,较之其余各部蒙古受宠眷。凡其所辖土地人民,“比于内臣”;“带砺之封,爰及苗裔”;“编户比丁,与八旗蒙古无异”。它是清朝政府最倚重的藩屏。

猜你喜欢

  • 俄罗斯族

    中国少数民族名。旧称“归化族”。主要分布于新疆伊犁、塔城、阿勒泰及乌鲁木齐等地,少数散居于内蒙古自治区。解放前总人口有19000余,多数为19世纪后陆续从俄国迁入。因与新疆各族人民长期共处,遂发展为中

  • 节度衙

    藏语“khrom chen po”之意译。吐蕃在河陇占领区所设军政衙署。藏文又写作“hduntsa”及“hdun sa”(原意为“会议之会址”)。据史载,计有“瓜州节度衙”(汉文称“瓜州境大行军都节度

  • 南诏德化碑

    唐代南诏重要碑刻。南诏赞普钟十五年(唐大历元年,766)立。碑高3.02米,宽2.27米,厚0.58米。阁罗凤之清平官王蛮盛撰文,杜光庭正楷书写。碑文40行,碑阴题名41行,共5千余字。主要记载南诏初

  • 景洪傣族反洋教斗争

    1913年,美国传教士进入云南车里,贿赂云南地方军阀及当地封建土司,以取得传教的权利。并以办医院,为人治病等手段,诱惑群众信教。傣族民众对其传教活动极为不满,以各种方式进行抵制,拒绝参加教堂活动。传教

  • 蒙古回部王公表传

    见“钦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1671页)。

  • 人八分公

    即“入八分镇国公”(34页)、“入八分辅国公”(34页)。

  • 小翁

    见“大翁”(77页)。

  • 双飞燕舞

    白族主要舞蹈之一。跳法与※霸王鞭舞略同。打双飞燕(四竹片组成,饰彩带,握于两手敲击发声)、※八角鼓的男青年,头扎长幅白布包头,包头上缀四方巾,头巾四角坠以串珠,脚上系响铃,身上披重叠数件的对襟衣,舞时

  • 官号。古貊族语音译。其后裔夫余人以六畜名为官名,后皆附“加”字,有马加、牛加、猪加、狗加等称号。其另一后裔高句骊国的官名中,亦附有“加”字,有相加、古邹加、古邹大加或大加等。史书还载高

  • 恩冬

    僜语音译。西藏察隅地区僜人传统居住的长屋。干栏式,竹木结构,铺茅草、木板或芭蕉叶为顶。分两层,底层圈养禽畜,上层住人,沿一侧用木板或竹片分隔为若干个“恩拜”(小房间),相对一侧留出狭窄通道,连接两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