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沃沮

沃沮

①古族名。来源于古※貊族。《后汉书》等有传。有东(亦称“南”)沃沮、北沃沮之分(一说东沃沮即沃沮,包括南、北沃沮)。旧据《辽史》多认为在今辽宁海城县一带;今一般据《后汉书》等称,其“在高句骊盖马大山之东,东滨大海;北与挹娄、夫余,南与貊接”,认为东临日本海,西以朝鲜狼林山脉东麓及中国延边地区为界,南达元山市北,北至中国吉林省珲春县境与挹娄为邻(一说北有兴凯湖以南地)。西汉武帝前,臣属卫氏朝鲜。汉元封三年(前108)武帝灭朝鲜后,置郡设县,其地为玄菟郡辖境的一部分,玄菟郡治所初就置于沃沮城(今朝鲜咸镜南道咸兴附近)。因部族弱小,高句骊兴起后不久即被兼并:《三国史记》载,高句骊始祖东明王十年(前28)灭北沃沮,并以其地为城邑;大祖大王四年(公元56)取东沃沮地为城邑,拓境东至沧海(今日本海),南至萨水(今清川江)。后逐渐被高句骊族同化(一说北沃沮后与勿吉融合形成号室靺鞨,即靺鞨号室部)。地宜五谷,人善种田,农业生产已相当发达。产貊布,有鱼、盐等土特产品。人质直强勇,因少牛马,习于“持矛步战”。衣、食、住、行和语言等,与高句骊族类同。社会内尚“无大君长”,只邑落“各有长帅”。流行死者遗骨“举家皆共一椁”葬俗。 ②见“窝集部”(2297页)。

猜你喜欢

  • 红军右江独立师

    参见“红廿一师” (944页)。

  • 阿合买提江·哈斯木

    1914—1949新疆三区(伊犁、塔城、阿勒泰)革命领导人之一。新疆伊宁人。维吾尔族。1922—1942年在苏联中亚求学和工作,开始接触马列主义。回国后在伊宁等地做工。1943年12月因宣传革命被捕。

  • 定瞻厅志略

    书名。张继纂,未刊印,有抄本行世。光绪年间(1875—1908)瞻对土司反对驻瞻藏官苛虐民众,瞻、藏间纠纷遂起,四川总督藉此进剿瞻对,著者率军应援,办理善后,遍历瞻境,考其形势,详其制度,编为此志。分

  • 领侍卫内大臣

    满洲官名。清帝的高等侍卫官。设于内大臣之后,衔列内大臣、散秩大臣之上,正一品。顺治(1644—1661)初定,以领侍卫内大臣六人(※上三旗各设2人)统领御前、殿堂诸侍卫。除奉特旨补授(如额亦都子孙皆世

  • 马札儿台

    1285—1347元朝大臣。蒙古蔑儿乞氏。谨只儿之子,中书右丞相※伯颜弟。初扈从武宗,继侍皇太子爱育黎拔力八达于潜邸,任典用太监。仁宗延祐至英宗至治年间,历任吏部郎中、侍郎、兵部尚书、典瑞院使,迁大都

  • 喀尔喀土谢图汗部土谢图汗旗

    清外蒙古诸旗之一。牧地在杭爱山东、喀里雅尔山南,额尔德尼召东北。东至萨拉噶山梁接本部中左旗及中右旗界,南至察罕乌苏接军台界,西邻赛音诺颜部额鲁特旗,北抵得尔素图多奎接本部左翼前旗。有佐领1。会盟于汗阿

  • 文散官

    金、元表示文职品级的称号。金制自从九品至从七品职事官,由吏部拟定。正七品以上文武官员皆须呈省以听制授。凡进士出身的皆授文散官,谓之文资官。其余皆为武散官,谓之右职,又谓之右选。文资以进士为优,右职以军

  • 灵峰县

    渤海王国置。为中京显德府汤州辖县之一(一说为州附郭县),县治故址今有人说在今吉林省敦化县西北之额穆。辽灭渤海后,其民似先被迁居今辽宁辽阳市西北,辽圣宗统和三年(985,一作四年),再迁至辽西,置灵山县

  • 邦迪拉

    村名。因其贴靠邦迪拉山麓,故名。藏语意为“鼓壶山”。位于西藏山南地区东南部、鲍罗里河支流章玛河(一作“比长河”)谷。系德让宗与打陇宗的交通要冲。原属门巴族居住点。20世纪50年代末发展为藏族、门巴族和

  • 巴塘

    地名。位于理塘以南,东界义敦,南界德荣,西界宁静,北界白玉。古为白狼国地。明为长河西、鱼通、宁远辖地。清初吴三桂据滇时,为西藏所占。有喇嘛寺,由达赖喇嘛委派堪布掌管黄教,拉藏汗委派大小第巴管理地方政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