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氐羌流民起义

氐羌流民起义

晋元康六年(296),陕甘天水、略阳、扶风、始平、武都、阴平6郡羌、氐、卢水胡起义,拥立氐人齐万年为帝,屡败晋军。次年,失败。八年(298),略阳临渭(今甘肃天水)巴氐李特及其弟李庠与闫式、赵肃、何巨、李远等因郡土连年战争饥荒,领略阳、天水六郡氐、叟、青叟、羌、汉等居民数万家就食入汉川。至汉中,上书求寄食巴蜀。朝议不许,派侍御史李苾监察,不令入剑阁(四川剑阁北)。苾接受贿赂,以流人10余万口,非汉中一郡所能赈赡,蜀有仓储为由,奏请令就食于蜀。各族流民数万家遂入巴蜀,多为人雇佣役使。永康元年(300),晋益州刺史赵廞谋反,招引李特、李庠将兵堵北道。次年,庠被廞杀害。特等引兵从成都还绵竹(四川绵竹),集众7千人,败赵廞军,进兵成都,廞逃。后以新任益州刺史平西将军罗尚限期逼令流民返归故里,李特遂纳其兄李辅议,割据巴蜀,拥众数万,被各族流民共推为主,反抗晋军。义军行约法三章:施舍赈贷,礼贤拔滞,军政肃然。太安元年(302),特自称益州牧,都督梁、益二州诸军事,大都督,建立起多民族政权。次年正月,攻入成都城,改元建初。二月,因失于备御,被罗尚袭杀。子李雄立,于永兴元年(304)称成都王,改元建兴。建兴三年(306),称帝,建大成国。后历李班、李期、李寿、李势共6世,47年。晋永和三年(347),为晋将桓温所破,李势降,国亡。

猜你喜欢

  • 卡些竜

    见“先罕木珍”(790页)。

  • 君长

    古代中原人对边疆少数民族首领的习称。古史有关四裔记载多用之。《三国志·挹娄传》:“无大君长,邑落各有大人”。《旧唐书·室韦传》:“其国无大君长,有大首领十七人,并号‘莫贺弗’”。《续通典》记辽代的铁骊

  • 玛纳斯

    ①柯尔克孜族著名英雄史诗。长期流行于民间,世代口头传诵,为专门演唱史诗的民间歌手—“玛纳斯奇”集体创作而成。与《江格尔》、《格斯尔》被称为我国游牧民族三大史诗,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学遗产。其形成年代有8

  • 御案

    见“上京”(114页)。

  • 皇太子惕隐司

    见“惕隐”(2104页)。

  • 杜洛周

    ?—528亦作吐斤洛周。北魏末上谷地区起义首领。柔玄镇(今内蒙古兴和西北)民。敕勒人,或谓原为独孤浑氏。六镇起义失败后,与其他兵民被安置于河北就食,饥寒交迫,流离失所,遂于孝昌元年(525)八月,聚众

  • 三史同名录

    书名。清汪辉祖辑,其子汪继培补。成书于嘉庆六年(1801)。作者取辽、金、元三史中同名者分别辑录。辽金以名为纲,而以异姓者分列于后。元以蒙古、色目及辽金部族为主,而以汉姓者附存之。首字以韵相次,次字以

  • 永淳抗租运动

    近代壮族农民运动之一。鸦片战争后,郁江流域壮、汉族地区土地百分之八十为地主阶级所据有,地租赋税骤增,农民穷困。清咸丰元年(1851)秋,广西永淳县(今属横州)十三屯壮族爆发大规模的抗租运动,选派黄可经

  • 楚固拉干

    蒙古语音译,意为“会盟”。又译作“丘尔干”。也即在封建割据时期,大小封建主之间的一种集会,盟主由实力雄厚的封建主担任,实为蒙古诸部封建领主临时议事机构。始于何时,各说不一。集会地点由参加者事先商定,其

  • 卡瓦

    藏语音译。解放前四川甘孜藏区牧区基层组织的职务名。每个※“足本”(十户长)下设2名。由大头人指派有30头以上牲畜的※“车瓦”(当差纳税者)等级的牧民担任。“尼麦”(意即烧火支差的人)等级的牧民有马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