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晾马

晾马

蒙古族控马、吊膘之方式。蒙古族自古以畜牧、狩猎为业,马匹与其衣食住行密不可分,特别是在围猎、作战中是不可缺少的工具。其战士一般都备有两三匹强劲的战马,或长途奔袭,克敌制胜,或迅速撤退,使追兵望尘莫及,故史称蒙古人“以弓马之利取天下”。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他们积累了许多宝贵的养马经验,晾马即其一。萧大亨《夷俗记·教战》载:“其马每至秋高则肥,肥则不堪道远。彼有控马之方,故马不虚肥,其膘皆实,即日行数百里,经阵七八日,马犹如故也”。入秋,水草丰盛,马匹吃了大量的青草和子实,马虽肥而膘不实,若未加调控、吊膘,用以急行,则行不多远,马皆疲惫及至瘁死,故须晾马。其方法是择良马,每日令其行走二三十里,俟其微汗,即系其前足,不使跳腾,装以衔辔,控马于桩,不让饮水吃草。每日午后控之至晚,或晚控之至黎明,始散之牧场中,至次日又复如此吊控。控之三五日或八九日,则马之脂肪皆凝聚于脊,其腹小而坚,其臀大而实。至此,马虽尽力奔跑而气不喘,经战阵七八日虽缺水草而马力不竭。牧场上设有专门的晾马所或晾马台,立有桩,系以绳,用以控马。古时多用此法备战、备猎。流传至今。凡参加骑射比赛的马匹均须如此调控,方有出色表现而不伤马。牧民亦十分爱惜马匹,不经调控者不轻易用于急行。

猜你喜欢

  • 罗布藏旺布札勒三

    见“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一世”(1859页)。

  • 铁尔浑碑

    见“塔亚亚特碑”(2162页)。

  • 大头目

    明清时裕固族牧区的最高统治者。明朝政府为其颁发管辖八字墩(今青海祁连县境内)一带草原的敕书。清康熙年间(1662—1722)封为“七族黄番总管”,赐以黄袍马褂和红顶蓝翎帽,世袭相传。掌管该地所有部落,

  • 树葬

    葬式之一。亦称“风葬”。将死者置于树上任其风化。中国东北、西南、西北、华东地区一些民族曾有此葬俗。《魏书·失韦传》、《周书·异域上》、《隋书·地理志》、《西域图志》、《滇南新语》、《百苗图》以及台湾《

  • 树惇城

    见“树敦城”(1578页)。

  • 汉十六大将军

    十六国时期汉国置。嘉平四年(314),汉主刘聪定百官,置丞相等七公,设辅汉等十六大将军。此称源于《资治通鉴》,然其所列有辅汉、都护、中军、上军、抚军(《晋书·刘聪》作“辅军”)、镇、卫、京、前、后、左

  • 卧尔托彦

    即“倭尔托彦”(1889页)。

  • 右所土千户

    明、清四川麽人(今纳西族)土司名。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土官八玺帅众归附,清准其请,承袭原土千户职。颁给印信、号纸,后隶盐源县(治今四川盐源县东北卫城)会盐营。住牧盐源县右所。嘉

  • 苴仁

    明初云南大理领主。白族。大理人。末代大理总管※段明长子。洪武十五年(1382),明将蓝玉,沐英等攻破大理,与大理总帅段世及弟苴义同被俘(一说其父亦在被俘之列)。十六年,兄弟同被押送至明京师(今南京),

  • 忽都答儿

    元朝大臣。又译忽都带儿、忽都察儿等。蒙古人。世祖至元三年(1266),任中书左丞相。四年,降平章政事。七年,复为左丞相。十二年,请上皇帝、皇后尊号,未获允。二十一年,赐其怯薛江南户钞武冈路新宁县5千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