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摩尼教

摩尼教

古代波斯宗教。又称末尼教、牟尼教、明教、明尊教。公元3世纪时波斯人摩尼(216—227)创立。是在袄教二元论基础上,吸收基督教、佛教、诺斯替教等教义而形成的。崇拜四大尊严。奉《彻尽万法根源智经》、《净命宝藏经》、《赞愿经》、《娑布罗乾》为主要经典。以二宗(善和恶)和三际论(过去,现在和未来)为宗旨。认为明、暗二字是世界本原,是相邻二个王国。光明王国占据北、东、西三方,充满光明、善美、平和、秩序和洁净,不存在任何痛苦和忧愁:黑暗王国占据南方,充满烟火、闷气、飓风、污泥、毒水,居住着凶恶的“五类魔”,是集残暴、愚痴、紊乱等一切邪恶之大成。主张人要弃恶从善。善人死后可得幸福,恶人死后要入地狱。教徒不祭祖先,不拜神佛,不娶不嫁,男女平等。提倡素食,不饮酒,不吃兽肉,得病不服药,诚心祈祷。摩尼在世时,初曾受波斯萨珊王朝萨普尔一世放逐。公元277年又为巴拉姆一世斥为异端,被处死。教徒多逃亡中亚和印度。尔后、教法在北非和地中海沿岸各地流行。6至7世纪时传入中国新疆地区。唐武则天延载元年(694),因波斯国摩尼教高僧拂多诞至长安(今陕西西安),始弘扬于汉地。但流行未及40年,便由于佛教反对而被禁止。嗣以回纥登里可汗皈依其教,回纥部众多信仰之,唐政府为满足回纥请,复于大历三年(768)允其于长安建大云光明寺。越三年,又在荆、扬、洪(南昌)、越(绍兴)等州立寺。武宗会昌五年(845),因道士赵归真请罢黜佛教,该教同景教、袄教也同时被禁。此后遂转为秘密宗教流传于民间。在宋代,由于该教经常为农民起义所利用,作为宣传工具,屡受禁止,并被诬为“吃菜事魔”或“魔教”。在西北地区、则随着回纥的西迁,而广泛传播于河西走廊和高昌等地。据吐鲁番考古发掘材料,其随回纥西迁后的教会与从前已大为不同,它们也象西欧中世纪基督教会一样拥有地产、经营封建庄园。经元、明两朝,渐与其他教派融和。至清代,作为独立教派已不复见于文献。

猜你喜欢

  • 糺而毕部

    辽代部族名。又作纪而毕部。辽代末年,女真攻辽,※耶律大石于保大四年(1124)自立为王,率众西走,在可敦城(今蒙古哈达桑东)召集该部等18部王众宣谕,誓复辽朝大业,获18部响应,共出精兵万余归大石统领

  • 渝州蛮

    宋代少数民族名。东汉、魏晋称“板楯七姓蛮”,亦称“賨人”,唐称“南平僚”。有部族数十,居于渝州(今四川重庆市)东、南、西各地,其西接乌蛮、昆明、哥蛮、大小播州。治平(1064—1067)中,李光吉、王

  • 弥什克

    ?—1764清代蒙古王公。喀尔喀札萨克图汗部人。博尔济吉特氏。※达延汗巴图蒙克后裔,彻埒克长子。雍正十年(1732),随父击准噶尔,被俘,后脱归,袭辅国公,以驻张家口外之察哈尔蒙古,赐其70人丁辖之。

  • 临夏回族砖雕

    建筑装饰工艺。元末明初出现于甘肃河州(今临夏)回族屯居地区、风格独特的砖雕工艺技术。在甘、宁、青地区久负盛名。多应用于清真寺、拱北(伊斯兰教圣徒之墓)和住宅等建筑物的影壁、障壁、门楼、券门、墀头、脊饰

  • 艾衣

    契丹民族流行的一种服装。据《契丹国志》记载:“五月五日午时,采艾叶与绵相合,絮衣。”(卷27)艾叶有香气,可以驱蚊蝇。捣碎混入绵中作衣着身,既可抵御寒冷,又有驱邪禳灾之意。

  • 烛剌赤

    元代蒙古官名。意为“掌灯烛事者”。元大都(今北京)留守司所属仪鸾局下设烛刺赤提领所,掌殿庭灯烛张设之事。世祖至元十一年(1274),置仪鸾局始设。武宗至大四年(1311),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东闪电河

  • 贡桑诺尔布

    1871—1930清末蒙古族教育家。号乐亭,又号夔庵。内蒙古卓索图盟喀喇沁右旗人(今昭乌达盟喀喇沁旗),乌梁海氏。郡王旺都特那木济勒长子。受过严格的蒙古贵族教育,通晓蒙、满、汉、藏等文字,喜吟咏,工书

  • 末哥

    1215—1260蒙古国宗王。又译穆哥、木哥、莫哥等。孛儿只斤氏。※成吉思汗孙,※拖雷子。元太宗八年(1236),随汗子阔端进军四川,受命由阴平郡入蜀,配合诸军攻占成都。定宗后海迷失称制三年(1251

  • 色棱哈坦巴图尔

    清初卫拉特蒙古和硕特部台吉。号札萨克陀音。蒙古族。博尔济吉特氏。※哈尼诺颜洪果尔大夫人阿海哈屯第五子。骁勇,“五虎之一”。17世纪30年代中期以前,游牧于天山北路。明崇祯九年(1636)随兄※顾实汗征

  • 巴旦杏

    果品名。主要产于新疆,据古籍记载,是从古波斯引入新疆及华北等地的。波斯语和维吾尔语称“巴旦姆”。其果似桃呈扁形,故又称扁桃。果仁含有大量植物油、蛋白质、维生素和多种微量元素,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医药价